学诚法师:感悟人生 第三讲 佛教是一种系统完整

五、无明与智慧
1.通达业果 不造恶业
佛法告诉我们,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来源于烦恼,来源于烦恼所造的种种的业,所以我们才会感到痛苦。烦恼的出现就表明我们缺乏智慧,没有智慧的力量,所以会推动自己的身语意去造作种种的恶业。学佛法就是要来破除无明,要解脱烦恼,这样才不会去造恶业。
烦恼跟智慧是相对的,烦恼时肯定做错事、做坏事、造恶业;智慧时就不会做错事,不会做坏事,造的是善业,是清净的业。反过来说,我们的智慧增长一分,烦恼就减轻一分,智慧一分一分在增长,烦恼就一分一分在减弱。善跟恶,烦恼跟智慧,常常是自己和自己作对,自己和自己交战。善良不仅是丑恶的反面,善良的前提、佛法的前提也意味着、决定着恶的停止。也就是说,你学了佛法,内心也有了佛法,就不能去造恶业。如果说我们一边在念经、在念佛、在打坐,一边又去造恶业,又去做很多的坏事,就说明我们对佛法的观念了解不清楚,还是糊里糊涂。所以,我们先要止恶,然后才能行善,止恶和行善是一体的。
很多情况下,我们一边做好事一边也做坏事,这就是对业果了解不清楚、不能通达的表现,不知道什么原因、什么行为会导致什么结果,更不知道这个结果有多重大、结果有多可怕。学佛法就是要帮助我们来建立正见,使我们的所作所为能够给自己和大家带来快乐的结果,带来好的结果。这就是业果的原理、缘起的原理,需要去学习。如果不去学习的话,我们不可能有那种力量,有那种方法,有那种解决问题的答案。
2.上求佛道 下化众生
我们怎么学呢?就要跟三宝学,跟善知识学。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视师如佛”,就是看到出家的法师,看到能够给我们讲佛法的人,都要把他们当成佛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告诉我们的是佛法,善知识告诉我们的也是佛法,都是一样的。
我们怎么对众生呢?众生叫做“如母有情”。佛经里面讲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看世间所有的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看自己的老师犹如佛。这样的一个人,他的道德品质、思想境界是非常高尚的,他能够把所有的人都当成自己的父母,把所有的老师都当成佛菩萨。这样,他肯定一方面会听话,会照着去做,照着善知识告诉他的佛法去实践;另一方面,对众生来讲,因为都是他的父母,他肯定会真心实意、不计代价、不计报酬,发自内心地去利益他们。用佛法另外一个名词来讲,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我们为什么难以做到呢?我们对经典,对为我们讲佛法的法师不能生起恭敬心,不能生起虔诚的心,甚至不能相信,其原因就是我们内心里面有无明烦恼。我们对和我们相处的人——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同事,彼此不能互相包容,不能坦诚相待,不能以礼相待,不能和睦相处,其原因也是我们内在有问题。内在有问题,有烦恼、无明、所知障……知见有问题,总是害怕、担心我们自己不好的行为会被人家知道,会被人家批评,害怕自己眼前的利益会受损、会失去,等等。也就是说,会在一些鸡毛蒜皮、细枝末节的环节上用心,而不能从更大的利益、更长远的利益去考虑。
点我:

相关文章

信愿法师:曾郑治居士往生纪实

信愿法师:曾郑治居士往生纪实

【念佛感应录】曾郑治居士往生纪实佛弟子曾郑治老菩萨,生于民国十八年(1929)十一月五日,往生于民国一○八年七月二十三日早上八点五十分,享寿九十一岁。二○一九年三...

生气的时候,心里默念一句​话,对自

生气的时候,心里默念一句​话,对自

心静气和,和气生财,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可当我们忍无可忍的时候,这脾气也不好控制。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不管好自己的脾气,难道我们要活在争恨,勾心斗角的生...

明海法师:佛教和树

明海法师:佛教和树

佛教和树明 海 佛教所关乎的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顶端的那一部分;树,长在地上,种类繁多,覆盖地球最广大的植物……。这二者有着出人意料的关联性。检视它们的关联性,也...

仁清法师:供养凡夫僧,生的是供养三宝的功德

仁清法师:供养凡夫僧,生的是供养三宝的功德

“有诸数取趣。于师及比丘”。对于恩师、法师和比丘,这是狭义的,这个师是狭义的。如果把这个师广义的说的话,就是一切善知识,包括世间的教你的、帮过你的,这些友人,也属...

净空法师:日常生活头一个要学随缘

净空法师:日常生活头一个要学随缘

恭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末后这一段,『证无所得』。「无所得,又云无所有」,无所得跟无所有是一个意思,「即空慧」,这是真实智慧,空慧就是「无分别智」,这是大智慧。大...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D 99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D 99

在996经中,天子告佛言:“不欲超憍慢,善自调其心,未曾修寂默,永不入正受,处林而放逸。”从这些诗偈中不难看出,这位天子其实并不简单,他能把心与境的关系理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