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不为得失所动

  有一年,佛陀和众多比丘在某一婆罗门的邀请下,到鞞兰若结夏安居。当他们到达时,这位婆罗门受魔王波旬的影响,却不护持佛陀等人。当时又是饥荒,鞞兰若的百姓只能在佛陀及众弟子外出化缘时供养极少数的食物。

  尽管情况如此困难,所有的比丘并不颓丧,仍然满足于马商每天供养的少许谷物。

  结夏安居结束后,佛陀等人在通知该婆罗门之后,就回到祇树给孤独园。舍卫城的人喜悦地欢迎佛陀和众多比丘回来,并供养他们。

  这时候,有一群人由于比丘们的慈悲,而留在精舍里。这群人每次贪心地吃完比丘剩下的所有食物后,就只知道睡觉,一旦醒来时,又只知道到河边去跳呀叫呀、打打闹闹地嬉戏。不管在哪里,他们都行为不检,无所事事。

  有一天,比丘们互相讨论这群人难以驾驯的行为:“在鞞兰若时,由于饥荒,他们还相当恭敬有礼,举止也合乎规矩。现在食物充足,他们就行为不检了。”

  这时候,佛陀听见众人议论的话题,就说:“愚痴的人在诸事不顺遂时,满心哀愁,神情沮丧,一旦事事如意时,则又雀跃不已。这就是愚痴人的特性;智者则不因生命中的得失而动摇心志。”

 

点我:

相关文章

佛说十二品生死经--求那跋陀罗

佛说十二品生死经--求那跋陀罗

佛说十二品生死经 刘宋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精舍。尔时佛告诸比丘。我为汝说经。比丘应。唯然世尊。愿受教敕。   佛言。人死有十二品。何等十二。一曰无余死者。谓罗汉无所...

佛说菩萨本业经--支谦

佛说菩萨本业经--支谦

佛说菩萨本业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摩竭道场,初始得佛,光景甚明,自然莲华宝师子座,古昔诸佛所坐皆尔,道德威仪相好如一,身意清净,福行普具,明所彻照人刹法处,去来现在无复挂碍,...

摄大乘论  卷上--玄奘

摄大乘论 卷上--玄奘

《摄大乘论》卷上 总摽纲要分第一 [唐]玄奘(译)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一者所知依殊胜殊胜语。二者所知相殊胜殊胜语。三者入...

实用佛教--星云法师

实用佛教--星云法师

  第一课 佛教的道德标准   道德是维系国家纲纪令之不乱者,有保护社会人民生活安全的功用。中国古来制定的礼教,所谓「四维八德」、人伦「五常」,都是期望建立一个「忠恕仁义」、礼法有序的太平盛世。佛教...

《百业经》:(22)屠夫之子 猎人供圣今证圣果

《百业经》:(22)屠夫之子 猎人供圣今证圣果

  序译序 (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女...

大乘唯识论--未知

大乘唯识论--未知

  大乘唯识论   修道不共他能说无等义   顶礼大乘理当说立及破   无量佛所修除障及根本   唯识自性静昧劣人不信   于大乘中立三界唯有识。如经言。佛子三界者唯有心。心意识等是总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