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尊湛现:不要把“随缘”当成马马虎虎

阿弥陀佛,大家好。

学佛的目的主要就是让大家能够对自心的觉悟。觉悟什么?

我们凡夫处于迷茫的状态中,对尘世间的事相,名闻利养,富贵荣华,这种种的名相所困,不能自拔。认识不到这些名相的实质,所以造成迷心捉物。

换句话说尘世间的所有名相都是影子而已,它不是真实永恒存在的,也包括我们的身体,它都是生灭无常,心性所影现出来的幻像。

所以我们学佛法修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让自心能够对此的了解,佛曾告诉大家,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有些人学佛的时间很久,也讲的很明了,可是境界来的时候把握不住,始终随着境所转。这说明有两个原因:

第一,光说不练,纸上谈兵,华而不实,这就是自欺欺人。

第二,也很用功,但是对修学不知道从何下手,造成忽明忽暗。

修学必须具备正知正见的领路人,然后务实努力修学。一定要说到做到,亲证才是。

对自心的转变,对自心的降服,是亦难亦易的事,因人而异。无论是难还是易,必须要达到对事相的取舍自如。

我们学习佛法,是让我们大家对事相的了解,让我们对大自然的一切有所认识。

在这里希望众亲学习佛法要认真投入,不要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为什么我们在修学的过程中,进展这么缓慢?就是不能务实,把功夫寄托在嘴巴上,练口才。

比如说“随缘”,有的把随缘二字给误会了,随缘不能当成马马虎虎,随缘是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就是说在生活中,事业中要认真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有质有量,万事都要讲个度,就是界限。不能忽左忽右,过于执着痴迷,钻牛角尖,更不是放弃。

要把每一件事项,有程序的,做到井井有条。随缘就是说可以认真努力明了地造作,而不是对事相的痴迷或放弃。

真正的修行是在事相中获取,在事相中对自心的锻炼修正。

另外,我们人生中无论处于任何的角度,如果增加佛法中的理念,佛法中的智慧,那么也会让我们的事业,工作,家庭,社会都会更加圆满的。

佛法中的智慧超出我们凡夫常人的,所以我们要学习吸收圣人的教诲,有助于我们的成就。

吸收佛法的智慧时,不能用自己的思维角度去衡量,如果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衡量,其实还是自己的原点。

在学习时,把自心静止,认真去吸收。这样才能把佛的智慧变成自己的,也就是说我们利用佛的智慧。如果用自己的思维,就很容易把佛的智慧给误会、歪曲。不能把方向弄反。

这个智慧从何展现?佛告诉大家,真正的智慧是在禅定中所现。

就是说在静中,我们内心的海洋世界是包罗万象,无所不能。世间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我们的心态所创造出来的。当我们心态静止下来才能发现。

所以说至于如何创造,在于个人的发挥。在我们人生中,充分地利用好佛法,找到佛法的价值观。佛法与世间法是相融的,是不可分开的。

好了,阿弥陀佛,释桑吉。

 

点我:

相关文章

【情爱】是什么?佛教对情爱的理解

【情爱】是什么?佛教对情爱的理解

情爱是什么?佛教对情爱的理解  情爱,是指亲情、友情、爱情。父母对儿女的情是最纯粹的,就是只有付出没有想要回收。爱情就比较复杂,真正的爱情是付出,但是很少有这样子的爱情,多半的爱情是占有是控制,因为人...

净空法师:行为还不如在家人,现个出家相,要不要

净空法师:行为还不如在家人,现个出家相,要不要

「《探玄记》曰:生我福故,名福田。」我的福,它能够生长我的福报,这就是我的福田。「又《优婆塞戒经》明三福田」,我刚才说的。第一个,「报恩福田,父母师长也。」父母是...

嘎玛仁波切:放下虚假的快乐,去寻找真正的快乐

嘎玛仁波切:放下虚假的快乐,去寻找真正的快乐

摘自《了烦脱俗》生命中的苦是多于乐趣的,我们所谓的快乐,多是努力了很久之后苦中作乐,在苦里面去选择甜的东西。可是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有些东西是我们把它像搅水一样...

印光大师:临终助念能否念观世音圣号?

印光大师:临终助念能否念观世音圣号?

问:世俗专认念佛为送死,念观音为保生,以故修净土未精者,及年未老者,临终多因恋世,念观音。助念者,往往徇其意,或从其家属之意,因亦...

蕅益大师:欲出苦轮,莫先持戒。欲净戒根,莫先悔

蕅益大师:欲出苦轮,莫先持戒。欲净戒根,莫先悔

题对峰禅师血书受戒文后心佛众生。本无差别。以不达自性清净。为客尘所污。遂有三界升沈。故欲出苦轮。莫先持戒。欲净戒根。莫先悔过。经云。波罗提木叉。是众等大师。又云。...

如何不生气

如何不生气

现在有许多人喜欢生气,人身体的绝大数疾病都是由气上得的。大家想想看当你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气,你有没有觉得头昏脑涨,手脚冰冷四肢发麻。你可能睡完一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