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尊湛现:不要把“随缘”当成马马虎虎

阿弥陀佛,大家好。

学佛的目的主要就是让大家能够对自心的觉悟。觉悟什么?

我们凡夫处于迷茫的状态中,对尘世间的事相,名闻利养,富贵荣华,这种种的名相所困,不能自拔。认识不到这些名相的实质,所以造成迷心捉物。

换句话说尘世间的所有名相都是影子而已,它不是真实永恒存在的,也包括我们的身体,它都是生灭无常,心性所影现出来的幻像。

所以我们学佛法修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让自心能够对此的了解,佛曾告诉大家,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有些人学佛的时间很久,也讲的很明了,可是境界来的时候把握不住,始终随着境所转。这说明有两个原因:

第一,光说不练,纸上谈兵,华而不实,这就是自欺欺人。

第二,也很用功,但是对修学不知道从何下手,造成忽明忽暗。

修学必须具备正知正见的领路人,然后务实努力修学。一定要说到做到,亲证才是。

对自心的转变,对自心的降服,是亦难亦易的事,因人而异。无论是难还是易,必须要达到对事相的取舍自如。

我们学习佛法,是让我们大家对事相的了解,让我们对大自然的一切有所认识。

在这里希望众亲学习佛法要认真投入,不要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为什么我们在修学的过程中,进展这么缓慢?就是不能务实,把功夫寄托在嘴巴上,练口才。

比如说“随缘”,有的把随缘二字给误会了,随缘不能当成马马虎虎,随缘是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就是说在生活中,事业中要认真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有质有量,万事都要讲个度,就是界限。不能忽左忽右,过于执着痴迷,钻牛角尖,更不是放弃。

要把每一件事项,有程序的,做到井井有条。随缘就是说可以认真努力明了地造作,而不是对事相的痴迷或放弃。

真正的修行是在事相中获取,在事相中对自心的锻炼修正。

另外,我们人生中无论处于任何的角度,如果增加佛法中的理念,佛法中的智慧,那么也会让我们的事业,工作,家庭,社会都会更加圆满的。

佛法中的智慧超出我们凡夫常人的,所以我们要学习吸收圣人的教诲,有助于我们的成就。

吸收佛法的智慧时,不能用自己的思维角度去衡量,如果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衡量,其实还是自己的原点。

在学习时,把自心静止,认真去吸收。这样才能把佛的智慧变成自己的,也就是说我们利用佛的智慧。如果用自己的思维,就很容易把佛的智慧给误会、歪曲。不能把方向弄反。

这个智慧从何展现?佛告诉大家,真正的智慧是在禅定中所现。

就是说在静中,我们内心的海洋世界是包罗万象,无所不能。世间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我们的心态所创造出来的。当我们心态静止下来才能发现。

所以说至于如何创造,在于个人的发挥。在我们人生中,充分地利用好佛法,找到佛法的价值观。佛法与世间法是相融的,是不可分开的。

好了,阿弥陀佛,释桑吉。

 

点我:

相关文章

宣化上人:不为外物所摇,才能明白怎样打坐

宣化上人:不为外物所摇,才能明白怎样打坐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坐禅又叫“思惟修”。从此三个字观之,坐禅不可能没妄想,一定会有妄想,如水波浪。为什么水里有波浪?因为有风之缘故。我们坐禅,为什么打妄想?因为自性...

仁清法师:“有戒可犯是佛教,无戒可皈是外道”

仁清法师:“有戒可犯是佛教,无戒可皈是外道”

真正的律宗呢,是因为有些人致力于戒律的研究和受持,这一生专门持戒,以持戒为主要正行。那么在表相上看,他们的戒律威仪特别特别具足,特别特别的圆满具足,这样我们就把这...

嘎玛仁波切:真正的“佛系”随缘,是我们经过努力

嘎玛仁波切:真正的“佛系”随缘,是我们经过努力

佛陀是梵文的发音,意思是觉悟者。所谓的觉悟,就是他的潜能开发到了完美的境界。释迦牟尼佛的智商和情商都已经开发到了一个完美境界,这就是觉悟,我们称他为觉悟者——佛陀...

高月明居士:生命是什么?

高月明居士: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要研究生命?假如你要寻找灵魂、本心、以及终极的“道”,能否到地下岩石、一棵树、或某一个盘旋着的星系中去寻找呢?答案是:不...

黄柏霖:家庭聚会培养感情

黄柏霖:家庭聚会培养感情

像我来讲的话,小孩子他也是这里面讲的,认为「父子兄弟为俗物,不乐相对」,但是我常常都会做一个典范给我小孩。我小孩如果听到,我讲佛法,讲经,他说:「爸爸你好了不起喔...

济群法师:在生活中实践佛法——于“西园夜话”时

济群法师:在生活中实践佛法——于“西园夜话”时

在生活中实践佛法 ——于“西园夜话”时答疑 济群法师 西园夜话是“菩提静修营”的常规内容。修学佛法不在于听了多少,关键是对法义理解了多少,运用了多少,这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