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人要了解人间八个“不”,一定会看破放下!

学佛人要了解人间八个“不”,一定会看破放下:

一、不贡高我慢。这个世界天外有天,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别人把你当圣人的时候,你自己千万不能把自己当成圣人;当别人不把你当圣人的时候,你自己一定要把自己当成圣人。地位是有时间的,钱财是身外的,身体是自己的,智慧是长久的,名誉和学历代表你曾经拥有过,智力代表你正在拥有当中。

二、不要随便承诺,要言而有信。种下行为会收获习惯,种下习惯会收获性格,种下性格会收获命运,一个人的习惯造就了一个人的命运。

三、不轻易求人。把自己当成别人,会减少痛苦,理解包容;把别人当成自己,会同情不幸,柔性人生;把别人当成别人,你会尊重别人,不伤害他人;把自己当成自己,你会珍惜自己、珍惜生活。能够认识别人是一种智慧,能够被别人认识是一种幸福,能够认识自己的人是圣者贤人。

四、不要难为自己。人本是人,不要刻意地做人,世界本是世界,不必精心处世,这样会很累。人一生有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当人之初的时候就是真实的显化;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人到中年,觉得这个世界一切都是虚假缥缈的;当你回归自然、返本归元的时候,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五、不要随便讲话,言多必失,沉默是金。倾听别人讲话,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一种尊重、一种心灵的沟通。平静是一种心态、一种成熟。

六、不要不尊重别人,播撒慈爱,收获幸福。尊重是一种心情,尊重会使你拥有力量。尊重别人的同时,会得到别人对你的尊重,在修心努力之后就会超越自我。

七、不辜负今生为人。尊重人是一种崇高,理解人是一种豁达,原谅别人是一种美德,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月圆是诗,月缺是花,昂首是春,俯首是秋。

八、不要欺负弱者。同情弱者是一种品德、一种境界、一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才能拥有智慧。人有一分器量,就多一分气质;人多一分气质,就多一分人缘;人多一分人缘,便多一分功德,积善成德,善德成性,善性成圣,慈悲成佛。

心态好,人缘就好,因为我们懂得宽容;

心态好,做事就顺利,因为我们不斤斤计较;

心态好,生活愉快,因为我们懂得了放下。

学佛人别让脾气跟你的本事一样大,越有本事的人越没有脾气。

心态好的人处处圆融处处圆满,

好的心态能激发善良的潜能,是你最大的财富。

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而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人有希望,才不会失望。

中华传统有句谚语“能解决的事,你不必去担心;不能解决的事,你担心了也没用”。

学佛人一切随缘,尽力而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把握当下才是最最重要的。

 

点我:

相关文章

南怀瑾:要想打坐入定,肠胃必须清净

南怀瑾:要想打坐入定,肠胃必须清净

人世间有三件事最不容易克服,就是饮食、男女和睡眠。一打坐腿就发麻发痛,皆因肠胃不清之故。辟谷这个法门不能随便试,如果不会服气的话,肚子一饿,胃壁互相摩擦,会搞得胃...

印光大师:临终切要

印光大师:临终切要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

圣开法师:推行现世即得安乐的人乘佛教

圣开法师:推行现世即得安乐的人乘佛教

推行现世即得安乐的人乘佛教   当释迦牟尼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曾有一位名叫郁阇迦的青年,来参拜佛陀,稽首顶礼,合掌问讯,退坐旁边,很...

佛教故事:四种良马巧喻众生根器

佛教故事:四种良马巧喻众生根器

  昔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一日,佛告诸比丘:世间有四种良马。第一种良马,驾驭它来拉乘时,它只要看到鞭影,便能善观形势,该快或慢、是左或右,随顺驾御者的心。比丘们!这是世间第一良马。  比丘们...

《释迦牟尼佛广传》:劝人学佛求道

《释迦牟尼佛广传》:劝人学佛求道

. 精进品-71、劝人学佛求道 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之前,有一世界名为寂灭世界,正处喜爱劫中,净现如来应世说法。人民生活快乐幸福、财富圆满,寿量可达八万四千年。当时有一王子名...

私欲遭苦报

私欲遭苦报

  韦婆多是一个很爱说警告语的比丘尼,她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常常以警告来阻止别人去获得。  她虽然出家受具足戒,但是却蔑视佛门的法规,她贪嗜食物,每次入城乞食,总是挑拣其他比丘尼所未到的一角,独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