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师:化持地藏菩萨名号缘起

化持地藏菩萨名号缘起

吾人最切要者。莫若自心。世间善明心要者。莫若佛法。然佛法非僧不传。僧宝非戒不立。戒也者。其佛法纲维。明心要径乎。慨自正教日替。习俗移人。髡首染衣。不知比丘戒为何事。一二弘律学者。世谛流布。开遮持犯。茫无所晓。况增上威仪。增上净行。增上波罗提木叉乎。又况依四念处行道。增心增慧。以成三聚五支者乎。嗟嗟。三聚五支不明。谓大乘僧宝。吾不信也。僧既有名无义。谓传持佛法。明了自心。吾尤不信也。

坚净信菩萨悯之以问释尊。释尊倍悯之委责地藏大士。大士更深悯之。爰说占察善恶业报经。经曰。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定慧。当先修忏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若不忏净。而修定慧。则多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故先修忏悔。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

又曰。虽学信解。修唯心识观。真如实观。而善根业薄。未能进趋。诸恶烦恼。不得渐伏。其心疑怯怖畏。及种种障碍。应一切时处。常勤诵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长其意猛利。当观我及诸佛法身。与己自身。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是可归依。又观自身心相。无常苦无我不净。如幻如化。是可厌离。如是观者。速得增长净信之心。所有诸障。渐渐捐减。此人名为学习闻我名者。若杂乱垢心。诵我名字。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

嗟嗟。由此观之。戒不清净。二观决不易修。二观不修。一实何由证契。而欲戒根清净。舍忏悔持名。岂更有方便哉。且持名一法。自其浅近言之。愚夫愚妇。孰不能矢口。自其深远言之。不达法身平等。杂乱垢心。不得名为闻矣。故知以二观为指南。能修二观。方为闻菩萨名。以闻名为方便。真实持名。便是圆摄二观。故名闻障净。障净戒得。戒得定慧发生。定慧而一实证入矣。明心见性。是真僧宝。真传佛法。吾辈生末叶。闻此真法。宜何如努力以自勉也。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五百女子矢志出家,佛陀无奈立八敬法

五百女子矢志出家,佛陀无奈立八敬法

佛陀暂住在尼拘陀林中,有一天,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带领约有五百人之多的释迦种族中的女人,到尼拘陀树林中拜访佛陀,并以两件新织的衣服供奉给佛陀。 佛陀接受下来以后,对她说道:我来替你施僧,以此布...

最高经典《华严经》的精华70句

最高经典《华严经》的精华70句

《华严经》:经中之王,王中之王大乘佛教有三部公认的“经王”,分别是《华严经》、《法华经》和《楞严经》。其中最被推崇备至的,正是《华严经》,被称为“王中之王”。《华...

肩负重任​的地藏菩萨

肩负重任​的地藏菩萨

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昔于忉利天宫,受释迦世尊嘱咐,于释迦寂灭以后,未来的佛弥勒未生之前,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娑婆世界众生由谁来负责度化?释迦佛把这一重担...

海涛法师:佛像一定要开光才能拜吗

海涛法师:佛像一定要开光才能拜吗

问:佛像一定要开光才能拜吗? 海涛法师答:在佛教没有一定要这样,佛教我们拜佛像是因为他的德,就算没有佛像,我们念着佛陀的德我们都可以礼拜,这个形象是为了提醒我们,但是佛像开光当然更好,正式的佛像能够开...

我的念佛因缘:信愿不会凭空产生

我的念佛因缘:信愿不会凭空产生

01.善根显现,开始念佛回忆最初念佛,感觉挺有意思的。那时我还没有皈依三宝,对佛法一无所知。那年四月,不知从哪里得到一本教人念佛的书,粗略看了一下之后,就开始打坐...

临终十声念佛与一生五逆十恶孰轻孰重

临终十声念佛与一生五逆十恶孰轻孰重

临终念佛十声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一生都在造五逆十恶,造作那么多的恶业,业重的就该牵引他去受报,怎么还能往生西方?这不是自相矛盾?意思是说,你十声念佛的力量弱,你一生造作罪业的力量大,造作罪业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