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亘大夫悟道因缘

  陆亘大夫悟道因缘

  宣州(今安徽宣城)剌史陆亘大夫(764-834),南泉普愿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南泉禅师晚年在池州传法的时候,与陆亘大夫的关系非常密切。陆亘大夫曾迎请南泉禅师入宣州治所供养、亲近、问法。在南泉禅师的不断点拨下,陆亘大夫后来得以悟明心性。

  有一天,陆亘大夫向南泉禅师提出了这样一个古怪的问题:“古人瓶中养一鹅,鹅渐长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毁瓶,不得损鹅,和尚作么生出得?”

  南泉禅师听完了陆亘大夫的问话,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大声地招呼道:“大夫!”

  陆亘大夫随即应道:“诺。”

  南泉禅师道:“出也。”

  陆亘大夫言下开解,当即礼谢南泉禅师,并执弟子礼。

  陆亘大夫开悟后,为了提升自己的修为,仍然不断地亲近南泉禅师,南泉禅师也不负所望,不时地给予钳锤,故两人之间多有机锋对辨。

  南泉禅师来到宣州后,陆亘大夫请师上堂。

  陆亘大夫道:“请和尚为众说法。”

  南泉禅师道:“教老僧作么生说?”

  陆亘大夫道:“和尚岂无方便?”

  南泉禅师道:“道他欠少甚么?”

  陆亘大夫反问道:“为甚么有六道四生?”

  南泉禅师道:“老僧不教他。”

  陆亘大夫又问:“弟子家中有一片石,或时坐,或时卧,如今拟作佛,还得否?”

  南泉禅师曰:“得。”

  陆亘大夫言下有些狐疑,又问道:“莫不得否?”

  南泉禅师道:“不得。”

  随着跟随南泉禅师参学的时间日久,陆亘大夫觉得自己对佛法有所契入。一天,陆亘大夫告诉南泉禅师:“弟子亦薄会佛法(弟子也略懂些佛法)。”

  南泉禅师便问:“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大夫,你在一天十二个时辰当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陆亘大夫道:“寸丝不挂。”

  南泉禅师道:“犹是阶下汉。”接着南泉禅师又补充道:“不见道,有道君王不纳有智之臣。”

  南泉禅师评价陆亘大夫“寸丝不挂”之境界犹为“阶下汉”,值得我们好好去用功参究。修行须到“担得起,放得下;放得下,担得起”,空而不空的境地,始有相应分;须是“有时孤峰顶上啸月眠云,有时大洋海中翻波走浪,有时十字街头七穿八穴”,始得自在。

  ——摘自明尧、明洁编著《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点我:

相关文章

正信去邪知,亦保永世安康

正信去邪知,亦保永世安康

  过去,佛陀曾生为马王,名叫“驱耶”,常在海边渡引漂流之人。当时在海的另一端,滞留了许多淫乱的女鬼,她们若见商人经过,便以魅术幻化出罗绮缤纷的城市,好似充满伎乐美食的故乡,以吸引商人驻留。为媚惑...

太阳五日未升起,只因两位修道人在吵架?

太阳五日未升起,只因两位修道人在吵架?

  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叫提耆罗,一个叫那赖。他们立志要有所成就,遂远离人群,住在深山老林里修道。不论春夏秋冬,他们都睡在石洞里,穿着野草编成的粗糙衣服,铺着野花编成的垫子;饿了就吃山林中采来的野果...

佛陀和提婆达多的今世前缘,你知道吗?

佛陀和提婆达多的今世前缘,你知道吗?

  佛陀时代,每位弟子对佛陀都很敬仰和尊重,偏偏有位提婆达多常常在僧团中搬弄是非,他虽然出家但对佛陀却有嫉妒的心理,所以常故意制造是非,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分离,甚至诽谤佛陀的言语举动,若听到有人赞...

善恶祸福丝毫不爽明因识果去恶修善

善恶祸福丝毫不爽明因识果去恶修善

  释慧如的故事  京城长安真寂寺有位出家人,名叫慧如,年少时候精进勤奋的修苦行。师承信行法师,信行法师圆寂后,慧如仍奉行老师的教诲。  隋朝大业中期,慧如坐禅修定,端坐七天,巍然不动,大家都十分...

心中牢记拜的是佛法

心中牢记拜的是佛法

  曾经统一印度的阿育王,有一次,发心供养出家人。其中有一个小沙弥,也来参加应供。阿育王就为难了,因为在印度,即使贵为一国之尊的国王,见到出家人,也要五体投地恭敬顶礼。阿育王顶礼了许多大法师之后,...

警惕无常,欢喜消业

警惕无常,欢喜消业

  警惕无常,欢喜消业──佛陀生病的时候  人体生病有时候是对人类的一种警惕,让我们知道人生的无常,不知道什么时候病苦灾难会来临,警惕我们要赶快把握人生──今天不做、今天不做、今年不做,不知道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