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广传》六.精进品

  久远之前,无惧王如来出世时,于其教法下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婆罗门子,智慧超胜、严持五戒、修持佛法。

  有次他与五百人一同前往一非常恐怖之地,当地有五百强盗。强盗中有一人为婆罗门子熟人,趁夜晚天黑,这人找到婆罗门子说:“你不要告诉别人,自己想办法逃跑就是,否则你们这些人均会被我们杀死。”婆罗门子则暗自思忖:我若告诉同伴,他们定会杀死这名强盗,众人便会因此而堕恶趣;我若保密,众强盗又会将我们五百人杀光,这些强盗又会因此而堕恶趣,这可如何是好?左右为难之际,婆罗门子又想到:宁可我堕恶趣,亦要把与我相熟之人杀死。他只欲让我逃脱,我若告诉众人,他必不答应,看来只有牺牲他一人了。想到这,婆罗门子便抽出宝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诛杀。

  五百人最后均安然脱险,大家快乐欣慰之余又不免对婆罗门子所行生起疑问:“你历来都是人中最善良、最优秀者,为何也会动手杀人?”他则心胸坦荡、毫不掩饰地说道:“我不惜造作大恶业,就是为众生利益、为帮助朋友同伴度过难关。我所杀者乃你们公敌,为此而堕地狱我也心甘情愿。”五百同伴感恩戴德道:“你为救助我等,自己甘愿承受三恶趣痛苦而杀人救众,你对我们恩重如山,我们该以何为谢?”婆罗门子郑重说道:“如欲报恩就请发菩提心。”结果这些人全部发下菩提心。

  五百强盗后来碰到他时也说:“你本善良,为何要杀我们中之一员?”婆罗门子趁机开晓道:“我其实早就知道你等踪迹,但我从未向任何人,包括国王汇报。以此缘故,你等性命方才得到保护。”众强盗听闻后也对他生出信心,并皆发菩提心。

  而婆罗门子则以发心清净之原因,迅速圆满了九十劫超越轮回所需之资粮,并逐渐证得菩提果位。

  又释迦牟尼佛有次住于竹林苑时,得知一比丘身得痈疮病,遍身脓血,谁都不喜与其接触,更不愿探望,此比丘只能住于佛殿外之墙角。释迦牟尼佛就以任何人不能认识之神变所成幻象来至他面前,此时承佛威神,帝释天也手捧福德变现宝瓶来到佛前。世尊即以百般福德之手伸向比丘,五指各放光芒,眷属、天人皆自然现前。在病比丘前世尊顶上宝髻放光赫奕,且光芒直触病者,自然解除他所受疼痛,清除身上脓血。比丘则口念皈依,身体还暂时无法顶礼如来。

  世尊右手持宝瓶向比丘头顶倾倒,左手又替他清洗疮口,结果所患顽疾最终全部治愈。比丘高兴万分,他恭敬顶礼如来道:“顶礼大慈大悲无上药师王,我身病既蒙世尊慈悲治愈,则更祈盼世尊能为我宣说治疗心病之法门。”

  世尊高兴地为其宣说佛法,并由衷说道:“你对我恩德很大,故而我才为你传法报恩。”此比丘最终证得阿罗汉果。

  诸天人眷属在世尊前恭敬顶礼后说:“分明是如来治愈病人,为何如来却说是报答他恩德,此说为何?”

  世尊便向诸人叙说起过去因缘:“无量劫之前,有一行非法之恶王与五百大臣,恶王对众大臣宣说道:‘在我国土上,所有轻微触犯法律者均需受到严厉惩罚,必须将其全部财产没收以供我等共同享用。’

  五百大臣于是经常殴打富有之人,严厉惩罚他们并剥夺其财产,至于贫穷之人更是会被迫害致死,时时都有生命危险。当时有一居士稍微触犯法律,五百人便欲狠狠毒打他,没打多久,就有人说:‘听说这位居士心地善良,我等最好不要冒犯他,还是将其释放为好。’当时提建议者中有一人即是现在这位病比丘,那位居士即是我。无数劫前我为菩萨时即报答过他恩德,成佛后依然未忘他当初相救之恩。”

 

点我:

相关文章

海涛法师:贪心的代价

海涛法师:贪心的代价

  在舍卫城里有一名叫须项的婆罗门,十分擅于农事。他总是找好肥沃的土地后,精心选种,再雇用农人来耕种。所有作物都长得很好,让路过的人也忍不住停下脚步,连声夸赞。  有一天晚上,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呼...

《百喻经卷下》:71、为二妇故丧其两目喻

《百喻经卷下》:71、为二妇故丧其两目喻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娶了两位妻子,若是亲近其中的一位,另一位就生气了,决断不下,便在两位妻子中间直端端地仰卧着。正值天下大雨,屋舍淋漏,水土俱下,堕落在他的眼中。因先有约定的缘故,不敢起身躲...

一是基础,没有一哪来九

一是基础,没有一哪来九

  南山雷音寺的住持突然得了重病,请了许多郎中用了好多药都不见好转,后来一郎中建议:“要不试试这种药。”他说出了药的名称。这是一种名贵的药材,须每年春天连花带枝一并采摘,这种药材一株要卖到十多两银子。...

海涛法师:以貌取人有眼不识文殊菩萨

海涛法师:以貌取人有眼不识文殊菩萨

  “慈悲的文殊菩萨,弟子迦罗越,恳请您现身加持,为弟子开大智慧。”  迦罗越很想拥有像文殊菩萨一样的大智慧,所以,只要一到佛寺,就在身戴璎珞、骑着狮子、拿着智慧宝剑的文殊菩萨像前至诚顶礼,一心祈...

缘分,离不开珍惜二字

缘分,离不开珍惜二字

所谓缘分,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所谓福分,就是能和有缘人共享人生的悲欢。缘分浅的人,有幸相识却又擦肩而过;缘分深的人,相见恨晚从此不离不弃。有的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属上等缘;有的缘分是可遇亦可...

善财童子确实有才:佛门学霸求学记

善财童子确实有才:佛门学霸求学记

  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的激励下,到世界各地参访、拜谒智者。他历经五十三参之后,终于功德圆满,大彻大悟了。  其中,他在拜会妙月长者时,他曾经问道:“自我的实现,是否可由听闻他人谈论般若波罗蜜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