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菩萨戒本释义·缘起--道 源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道源法师讲述 智铭居士辑录   佛在世的时候,处处以身作则,大家都以佛为师。佛灭度后,大家都以戒为师。佛在临入灭的时候,四众弟子为请佛住世,围绕在佛的左右,抱头痛哭。这时无贫尊者,在极端悲恸中忽然想起:佛在世的时候,大家以佛为依止,今后佛要入灭了,欲令佛法久住于世,有几件事情需要乘着佛在世时问明白。这时,阿难尊者也站在佛的旁边掩面痛哭,因为他是佛的常随众、传持佛法的人,佛在每一次说法的时候,他都给佛当侍者在场,因此无贫尊者让阿难尊者以四事去问佛。其中的头两件事就是:第一、佛在世时大家依佛为住,佛灭度后依何为住?第二、佛在世时大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当以何为师?阿难以此去问佛,佛说:“我灭度后当依四念处为住,以戒为师。”从此可知戒律之于后世如何重要了。   凡是佛的弟子,都要遵守佛的戒律,纵然不能完全持,也要检要紧的,持几条算几条,持总比不持强。南北各大丛林,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家风,这些规矩、家风,就是人们所共同遵守的戒律。试问哪个寺庙、庵堂没有规矩?就是人们的日常往来、应人接物,也都有一定界限和节制,可见持戒和念佛是同样重要的。现代律宗大德弘一律师他虽是专门宏律的人,他个人却一心一意的念佛,见人也劝人念佛。其他如谛闲老法师、虚云老和尚等,亦莫不注重念佛。所谓教演本宗,行修净土。   缘起   南投县埔里镇之‘佛光寺’,为满该寺开山乐果上人生前之心愿而兴建万佛宝殿破土,同时又因乐果上人百岁冥诞纪念等二大殊胜因缘,特于七十二年六月十三日起至十九日止,举行‘在家菩萨戒’传戒法会。   本人皈依三宝二十有一年,在此期间,虽每年有甚多道场举行传戒法会,只以此身业深障重,恶因缘缠绕,迄未参与受戒。此次,因佛光寺监院道愿恩师之慈悲救度,乃能接受菩萨戒。   得戒和尚为道源长老,因年事已高,法体违和,方行出院不久,为续佛慧命,慈悲度脱有情,乃为法忘躯,不畏路途之颠簸,毅然由基隆南下,上山主法,并亲身讲戒。   本人有笔记习惯,聆戒之时,为之笔记,恐所记有误,事后条列呈 长老过目,旋为利益同戒兄弟,乃将所录缮书张贴戒场,阅览、抄录者不乏其人,并有求影印参考书。 长老特饬侍者传谕:‘可将戒法释义,以利大众。’   戒毕返家,即行遵 谕注释,正在兴中,内子忽患心脏急症,危于顷刻之间,承 道愿恩师慈悲,急为交涉台北荣民总医院,经大手术后,挽回其生命,由此因缘,耽误注释者达二个月之久。   内子病愈出院,乃继执笔,匆匆以成,疏失违义之处,在在有之,但非有心之错,佛、菩萨当能谅之,并乞先宿大德、读者、同修共谅之。若有功德,普皆回向。   七二、九、三十日谨志于净室   注:此乃依据香港‘佛教青年协会’于一九九七年,为纪念该会成立三十周年所敬印伍仟本之版本为底本输入,并改正其错谬之字,如‘若’与‘苦’;漏列,如原本于六重戒之邪淫戒第四,其戒文最后,漏落‘是名四重’,今补上。   其最大错误之处,乃解释‘斯陀含’时,所引用之名相。其一、原文:‘是三界中各有九地’,依佛学名相,应是‘是三界中,共有九地’;其二、原文:‘九地思惑’,依其上下文义,应是‘九品思惑’,今改正。   余者如因电脑字形限制,皆以相通字代之,不一一指出,特此告知。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弥勒佛的传奇故事

弥勒佛的传奇故事

  弥勒佛传奇  千百年来弥勒佛的化身———布袋和尚的传奇在这悠悠天地间诉说着人世的苍茫和美丽,穿越着千年僧寺的悠悠钟声,一如既往地演绎着古老的传承。  弥勒,为梵文 Maitreya 的音译,意...

佛教故事:四种良马巧喻众生根器

佛教故事:四种良马巧喻众生根器

  昔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一日,佛告诸比丘:世间有四种良马。第一种良马,驾驭它来拉乘时,它只要看到鞭影,便能善观形势,该快或慢、是左或右,随顺驾御者的心。比丘们!这是世间第一良马。  比丘们...

杀生恶报:自作自受的颜复初(20-22)《江慎修居士选录》

杀生恶报:自作自受的颜复初(20-22)《江慎修居士选录》

  《江慎修居士选录》【第二篇杀生恶报篇 第一章 屠宰】  放生现报故事集----印光大师鉴定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铸板流通  民国十一年壬戍冬释印光谨撰  20. 垂尽为牛的张宜所  鄞县...

修行十想 解脱证果

修行十想 解脱证果

  修行十想 解脱证果  过去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佛陀告诉诸位比丘:如果你们能修行十想,便能尽除有漏烦恼,获神通、证道果,进而渐至涅槃。是哪十想呢?所谓白骨想、青瘀想、膨胀想、食不消想、血想...

金刚经讲义      释经题--江味农居士

金刚经讲义 释经题--江味农居士

  金刚经讲义 释经题   江味农居士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欲说此经,先当科判。大科分二。   (甲)初,总释名题。次,别解文义。   (甲)初,又二:(乙)初,释经题;次,释人...

凡水与法水

凡水与法水

  佛陀成道后,经常到处弘化,足迹踏遍了五印度。一天,佛陀经过孙陀利河边的丛林,住在附近的水净婆罗门,发现佛陀来到孙陀利河边,非常高兴,三步并作两步,急忙跑来见佛陀。  婆罗门问佛陀:「您想到孙陀利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