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难独行戒第十一--道源

险难独行戒第十一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险难之处无伴独行,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注释】   [险难之处]:   所谓‘险难之处’,如有虎狼猛兽经常出没之处、土匪、盗贼藏匿之所、高山险道、急水深潭等等,有危害身命之虞,统为险难之处。   人身难得,既得人身,应知善用,不可无谓冒险,使有损伤。佛法难闻,受戒已之优婆塞、优婆夷,都已发菩提心,立四弘誓愿,上续如来慧命、下济苦难众生。若冒险而遭损伤,于佛法亦为一大损失。   再者,受戒已之优婆塞、优婆夷,应具智慧,对自身安危有观察、判断能力。若冒险行难而损伤身命,易招致他人、外道之嘲笑、讥讽,佛教受损,亦使他人造口业。   于自身言,行险难之处,遭身命损伤,易生嗔恨三宝之心,继生退转之心,终失菩提心。   [无伴独行]:   ‘伴’是二人以上相行,称为‘伴行’,无人相行,是为‘独行’。有伴相行,仍应忖度:是否可以合力化解险难恶因缘。若能,则可伴行;若不能,仍不得行。   但若为弘扬佛法,非独行不足以达成弘法目的,虽有险难之处,仍可独行。如玄奘大师为求取经法,单独一人冒险患难,万里关山而达印度,留学十七年,搜集经典,驼运回国,大弘佛法。是以,为弘法而行险,应不犯戒。   【旨意】   受戒已之优婆塞、优婆夷,荷如来慧命,救度众生,若不顾自身无谓险难,招致苦果,是为无益。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楞严经.卷一至四--唐般剌密谛译

楞严经.卷一至四--唐般剌密谛译

  楞严经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白法祖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白法祖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 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贤者说法时有五福德。何谓为五。其人所生则得长寿。是为一福德。其人所生即得大富饶财多宝。是为二福德。其人所生即...

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求那跋陀罗

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求那跋陀罗

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 刘宋天竺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译   如相续解脱经说。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如来法身。如来法身有何相。佛告文殊师利。地波罗蜜。善修习乘身转集成。文殊师利。是如来法身相...

辩中边论颂--玄奘

辩中边论颂--玄奘

辩中边论颂一卷 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辩相品第一   唯相障真实  及修诸对治   即此修分位  得果无上乘   虚妄分别有  于此二都无   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   故说一切...

华严经   卷二八至三二--实叉难陀

华严经 卷二八至三二--实叉难陀

《华严经》(80卷)第28品 十通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通。何者为十?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他心智通,知一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心差别,所谓:善心、不善心、广心、狭心...

观所缘缘论--玄奘

观所缘缘论--玄奘

观所缘缘论 陈那菩萨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诸有欲令眼等五识。以外色作所缘缘者。或执极微许有实体。能生识故或执和合。以识生时带彼相故。二俱非理。所以者何。   极微于五识  设缘非所缘   彼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