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我空怖灭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凡夫都是本来没有烦恼自找烦恼,爱欲虽有爱欲之乐,不过爱欲之乐会生出来忧愁恐怖的苦恼。怎么由爱欲而生种种忧愁恐怖的苦恼呢?


比如一个人如果特别爱财,得不到就生起忧愁,想如何才能得到财呢?等得到了以后,又害怕得到的财丢掉,或者被贼偷去,或者被土匪抢去,或者被人骗去,生起恐怖之心,患得患失,忧愁恐怖,都是由于爱欲钱财引起来的。


如果彻底断了贪爱心,就不会患得患失,又哪会有忧愁恐怖呢?



佛经中讲到有五种怖畏,见道以前之人所起的五种怖畏,又作五恐怖、五怖、五畏。包括:


(一)不活畏,又称不活恐怖。谓初学者虽行布施,但因恐惧自己不能过活之故,常积聚资财,未能尽施所有。

(二)恶名畏,又称恶名恐怖。谓初学者为度化众生而同入酒肆等处,然未能安行自若,犹惧他人之讥谤。

(三)死畏,又称死恐怖、命终畏。谓虽起广大之心而施与财物等,但仍怖死,故未能舍身。

(四)恶道畏,又称恶趣恐怖、恶趣畏、堕恶道畏。谓恐惧造作不善业而堕于恶道,故恒处于怖畏中。

(五)大众威德畏,又称众中恐怖、大众畏、处众怯畏。谓于王廷执理之处或善解法义之威德大众前,恐惧自己言行有失,而不能于其前为狮子吼。


为什么我们会有种种忧愁苦恼?为什么会生起恐怖的心理呢?这源自于“我”,什么都以“我”为中心,什么都是“我的”,因此患得患失,没有的时候,希望得到它,拥有了以后,又怕丢失掉。人生就因为“我欲”在作怪,才会有许多的忧愁怖畏,要是没有贪爱、爱欲,就会自由自在了。




前文回顾

每日一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断欲绝求②

割爱去贪

善恶并明①

善恶并明②

善恶并明③

转重令轻

忍恶无嗔

恶还本身

尘唾自污

返本会道

喜施获福

施饭转胜①

施饭转胜②

举难劝修①

举难劝修②

举难劝修③

举难劝修④

问道宿命

请问善大
请问力明①

请问力明②

舍爱得道

明来暗谢

念等本空①

念等本空②

假真并观

推我本空

名声丧本

财色招苦

妻子甚狱

色欲障道

天魔娆佛

无着得道

意马莫纵

正观敌色

欲火远离

心寂欲除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赏析|南宋佛画阿弥陀三尊像

阿弥陀三尊,指阿弥陀佛及其胁侍观世音及大势至。如《十六观经》说∶“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由于此三尊代表西方极乐世界之本尊,故通常...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展转获胜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展转获胜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第十...

高僧行迹|济癫僧传(11)

高僧行迹|济癫僧传(11)

十一、扫得开突然而去却说那首座对着济癫说道:“济师兄,这些衣钵,原是老师父传与你的。你若收去,就不必说;若是不要,还是存在常住里公用,还是派匀了分与众僧?”济癫道:“我却要他何用?常住自有,何消又存?...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除众忧尊者(375)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除众忧尊者(375)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释教三字经|大迦叶 命阿难 结集经 石窟间

释教三字经|大迦叶 命阿难 结集经 石窟间

大迦叶:即摩诃迦叶,又作迦叶波、迦摄波,意为饮光。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付法藏第一祖。生于王舍城近郊之婆罗门家。于佛成道后第三年为佛弟子,八日后即证入阿罗汉境地,为佛陀弟子中最无执着之念者。佛陀入灭后,...

学处|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一起来看看极乐世界的十种快乐(下)

学处|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一起来看看极乐世界的十种快乐(下)

前文回顾:学处|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一起来看看极乐世界的十种快乐(上)第六、此土有难免三途之苦,彼土有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娑婆世界是个苦的世界,难能免除三途之苦。三途就是三恶道,即地狱道、饿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