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行迹|济癫僧传(18)


十八  喜发慈悲造藏殿


济癫辞了陈太尉,刚刚到长桥边,早遇着净慈寺里的火工来寻,埋怨道:“你哪里去了这半月,把长老十分着恼,累得我们哪里不寻到!快去见长老,省得他心焦!”

济癫听了,急急走入方丈,跪在长老面前道:“弟子放荡了几日,诚然有罪,望我师慈悲饶恕!”

长老道:“我怎样嘱咐你,你为何一些儿也不改前非?且说你这几日,在于何处,莫非又涉邪淫?”



济癫道:“弟子怎敢复堕前愆?只因多时不曾出门,把相识的多疏了,故到万松岭,蒙毛太尉好意,留住了五七日,又承陈太尉情 ,更留住了四五日,故此耽搁了。”

长老道:“胡说!他们是朝廷显宦,你怎能与他们来往?既这般敬重你,前檀板头叫你做盐菜化主,你又何辞他做不得?”

济癫道:“盐菜化主有甚做不得,只是不服气,化来与这伙秃驴吃!若像长老这等相爱,休说盐菜,一日便要十个猪也化得。”



长老道:“你且休要夸口,我这寺中,原有个寿山福海藏殿,于今倒坏了,若得三千贯钱,便能起造,你能化么?”

济癫道:“不是弟子夸口说,若化三千贯,只须三日便完。但也须请我一醉。”

长老大笑道:“你既有本事,三日内化出三千贯钱,理该请你。”即命监寺去备办酒食,长老亲陪济癫吃酒。这济癫一碗不罢,两碗不休,直吃得大醉。

长老道:“今日该开缘簿,但你醉了,明日写吧!”



济癫道:“师父不知,弟子与李太白一般,酒越多文越好。”遂叫行童取笔砚并缘簿来,磨得墨浓,提起笔来,一挥而就:

伏以佛日永辉,法轮常转,惟永辉,虽中天者,有时而暂息;赖常转,故依地者,无旧不重新。窃见南屏山净慈寺,承东上之禅宗,禀西湖之灵秀,从来殿阁轩昂,增巍峨气象,况是门墙高峻,启轮奂风光。因地藏殿倾颓,无处存寿山福海,是以空门寥落,全不见财主贵人。因思法轮不转,食轮怎得流通?倘能佛日生辉,僧日自然好度。弘慈愿力,仰伏慈悲,施恩须是大圣人,计工必得三千贯,舍得喜欢,人天踊跃,成之容易,今古仰瞻。有灵在上,感必能通;无漏随身,施还自受。莫道非诚,此心可信;休言是诳,我佛证盟。募缘化主书记僧道流畅谨疏。


济癫写完,长老见句句皆有禅机,不胜大喜。又叫侍者复筛酒与他吃,济癫吃得大醉,方才去睡了。

次早起来,济癫就到方丈中来,见长老道:“弟子今日出门去化,包管三日内化完,我师须要宽心,不可听旁人的闲话。”

长老道:“此乃佛门善事,只要你诚心去化,便宽限几日也不妨。”

济癫道:“不消,不消,只要三日!”竟拿缘簿,走出寺门,一迳投万松岭毛太尉府中来。



毛太尉道:“济公,为何来得这样早?”

济癫道:“因有一心事,睡不着,故起早来求太尉。”

太尉道:“你有甚事求我,却起得这样早来?”

济癫道:“敝寺向来原有一寿山福海的藏殿,不意年久倾颓,今长老发心重造,委我募化三千贯钱,想我是个疯癫和尚,哪里去化?故特来求太尉。”遂将缘簿呈上。

毛太尉道:“我虽是个朝官,哪里有三千贯钱闲钱做布施?你既来化,我只好随多少助你几十贯吧。”



济癫道:“几十贯成不得事,望太尉一力完成。”

太尉道:“既如此说,且须费一两个月,待下官凑集。”

济癫道:“长老限我三日内便要,怎能待一两个月?”

太尉见逼紧了,转笑将起来道:“你真是个疯子,三千贯钱,如何一时便有?”

济癫道:“怎说没有?太尉只收了缘簿,包你就有。”遂将缘簿丢在案上,翻身便走。



太尉忙叫人赶上,将缘簿交还他。济癫接了,又丢在厅上地下道:“又不要你的,怎这等悭吝!”说完竟一直出去了。

太尉拾起缘簿,再叫人赶时,已不知去向矣。

太尉吩咐门上:“今后休放济疯子进来,省得缠扰。”

不知济癫怎化得这三千贯钱,且听下回分解。


第一回  静中动罗汉投胎

第二回  来处去高僧辞世

第三回  茅屋两言明佛性

第四回  灵光一点透禅机

第五回  近恋亲守身尽孝

第六回  远从师落发归宗

第七回  坐不通前真苦恼

第八回  悟得澈后假癫狂

第九回  有感通唱歌度世

第十回  无执着拂棋西归

第十一回  扫得开突然而去

第十二回  放不下依旧再来

第十三回  色迷情禅心愈定

第十四回  酒醉性大道偏醒

第十五回  施绫绢乞儿受恩

第十六回  化盐菜济公被逐

第十七回 不甘欺侮入净慈

 



编辑|慧容

责编|妙声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释教三字经|十四祖 名龙树 入龙宫 华严遇 传世间 法雨澍

释教三字经|十四祖 名龙树 入龙宫 华严遇 传世间 法雨澍

龙树菩萨幼时即聪慧过人,博闻强记,听婆罗门诵读《吠陀》经典,闻过成诵。他遍览婆罗门教及其它外道经文,青年时代已是学富五车,闻名南印度。少年的龙树与三好友寻师习得隐身术后,潜入王宫,耽于情欲为乐。后其事...

释教三字经|既明律 须研教 辨权实 判大小

释教三字经|既明律 须研教 辨权实 判大小

佛弟子既然已经明白了戒律,那么接着就必须研究经、论中的教理。释迦牟尼佛的说法,有权有实,有大乘,有小乘。佛弟子一定要将教理研究清楚,然后才能分辨什么经是权,什么经是实,什么经属于大乘,什么经属于小乘。...

故事|金色比丘尼

故事|金色比丘尼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个下劣种姓的人家,生下一个具十八丑相的女孩。她的父母都很忧愁,她的父亲说:“这样难看的孩子,干脆到晚上把她溺死,然后再拿去喂狗。”母亲说:“夫君,您不要这么说,杀人是天理所不容的...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无量明尊者(374)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无量明尊者(374)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释教三字经|授阿难 为二祖 次第承 皆可数

释教三字经|授阿难 为二祖 次第承 皆可数

阿难尊者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

禅诗欣赏——不知谁是负恩人

禅诗欣赏——不知谁是负恩人

国师三唤侍者【宋】长灵守卓禅师唤处分明应处亲,不知谁是负恩人。东家漏泄西家事,却使旁人笑转新。“唤处分明应处亲”,国师字字分明,声声唤醒主人公,而小侍者却不能直下承担,亲见本来。但于禅师看来,小侍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