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欲火远离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学道的人,好像身上披着干草,遇见火,必须赶快避开。我们都知道火能够燃烧干草,身上披着干草的人,一定会远离火种,否则会烧坏你的身体。


同样,学道的人,见到欲境现前,也一定要远离,不可以接近,否则只会破坏自己的修行。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杭州做官的时候,有一次去拜访鸟窠禅师(本名道林)。鸟窠禅师在一棵大树上,筑了一个木屋,像鸟一样,住在树上,后人就称他鸟窠禅师。


白居易去了之后,看到禅师住在树上,说道:禅师,您住在树上,万一风雨来临,岂不是很危险?


鸟窠禅师说:太守,您只看着我危险,我看着您的处境才真是危险呢。


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说道:我位镇江山,何险之有?白居易认为自己作为官员,无论到任何地方都有保护和拥戴,又有什么危险的呢?


鸟窠禅师说: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



薪,也就是柴火,比喻我们的六根见到的六尘;火,指的是我们内心的无明业火。薪火相交,好比干柴遇到烈火,就猛烈地燃烧起来。


薪火相交,识性不停,我们的心念念流转,念念在起贪、嗔、痴、慢、疑等各种颠倒妄想。这样不停地流转,一遇到境界就贪染,这就是薪火相交,把自己的清净自性完全污染、覆盖了。


我们同样也是如此,我们整天就是睡在一堆柴火上,内心的无明火,随时会将它点燃起来,这是多么可怕的事。


五欲(一般指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欲望)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境)如尘埃一般,能染污众生的心,覆蔽在我们的真心上,使清净的自性无法显现。


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在一切时处不失观照,借境练心。从外缘上远离染污的境缘,逐渐去除内心的贪嗔痴等烦恼,获清净法,自在无碍,自利利他。



前文回顾

每日一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断欲绝求②

割爱去贪

善恶并明①

善恶并明②

善恶并明③

转重令轻

忍恶无嗔

恶还本身

尘唾自污

返本会道

喜施获福

施饭转胜①

施饭转胜②

举难劝修①

举难劝修②

举难劝修③

举难劝修④

问道宿命

请问善大
请问力明①

请问力明②

舍爱得道

明来暗谢

念等本空①

念等本空②

假真并观

推我本空

名声丧本

财色招苦

妻子甚狱

色欲障道

天魔娆佛

无着得道

意马莫纵

正观敌色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赏析|青州东魏贴金彩绘石雕右胁侍菩萨像

赏析|青州东魏贴金彩绘石雕右胁侍菩萨像

东魏贴金彩绘石雕右胁侍菩萨像,为一尊高浮雕背屏式造像的右胁侍菩萨,1996年于青州市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残高110厘米,石灰石质。菩萨丹凤目,高鼻,面带微笑。黑发高挽,饰璎珞,着长裙,左手提贴金桃形物...

开示|太虚大师:论学佛者须止恶行善

开示|太虚大师:论学佛者须止恶行善

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乃今有扶佛人士,其未学佛之前,或急公好义,或恤贫喜施,或扶危济困,或崇善持正,虽未能契真性之妙净,而心意不觉常不自期于净也。逮其既闻佛法之后,劣先时之善行...

素食|是春天的味道

素食|是春天的味道

雨水期间天气变化无常,容易引起人们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身心健康,应当采取积极的修身养生方法,陶冶性情。春季饮食上宜少酸多甜,可多食大枣、菠菜、荸荠、甘蔗、茼蒿、山药等。风多物燥的天气易使口舌...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

前文回顾: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佛智端裕禅师(上)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佛智端裕禅师(下)端裕禅师于圆悟克勤处开悟,书中记载“一日,悟问:谁知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即今是灭不灭?云:请和尚合取口...

常识|水陆法会的历史演变

常识|水陆法会的历史演变

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又称为“水陆道场”、“悲济会”、“水陆斋”、“水陆会”等,是汉传佛教在寺庙中超度水陆一切亡灵而举办的隆重法事。中国水陆法会起始于南北朝,历经隋唐五代的曲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