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随烦恼③

前文回顾: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随烦恼①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随烦恼②


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


不寂静即扰乱,是烦恼的共相。掉举令心不静,即显掉举非唯不寂静,它的自性嚣动,由其嚣掉举动,令俱生的心心所法不寂静,障碍心平等正直住的行舍奢摩他。奢摩他就是止品。


昏沉: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


昏沉的自性懵重,皆是昏懵,重是沉重,由昏懵沉重,令俱生的心心所法于所缘境无堪能任持,因此障碍轻快安稳的毗钵舍那。毗钵舍那就是观品。


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惰依为业。


惰就是懈怠,不信者多懈怠,故不信为懈怠的所依。不信的自相浑浊,又能浑浊其余的心心所,如极秽的东西,自秽秽他,是故说名心秽为性。


由不信故,于实、德、能,不忍、不乐、不欲,非别实有不忍等自性。若对于染法起忍、乐、欲,体即欲等,不是不信的自体,仅是不信的因果而已。若对于无记法起忍、乐等,但是欲胜解,非与余法为因为果。


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于应修的善品事,和应断的恶品事,而懒惰不修不断,是为懈怠:由懈怠故,滋长染法,故说增染为业。


还应该知道,非但于善不精进名为懈怠,即于恶法染事而策励的去作,亦是懈怠,退失善法故。若于无记事策励,于诸善品无进无退,是欲、胜解,非别有体。


放逸:不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憎恶损善所依为业。


纵是纵恣,荡是荡逸,由纵荡故,于染品不能防止,于净品不能进修,就是放逸。因此增长恶法,损减善法。这是由懈怠及贪嗔痴,不能防恶及修善,总名放逸。


慢疑等亦有纵荡性,为什么不依慢疑等上建立放逸呢?这是因为慢疑等虽然亦有纵荡性,不能防恶修善,但与懈怠及贪、嗔、痴等四种比较,则四法障碍精进及无贪等三善根的势用力胜,所以做懈怠等四法建立放逸,而不依慢等。


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对于所缘善等不能明记,名为失念。由失念故,生起散乱,故失念为散乱的所依。痴令念失,故名失念,所以失念以痴念为体。


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流是驰流,即散功能义;荡是荡逸,即乱功能义。散乱的自性躁扰,令俱生的心心所法流荡,于所缘法心不能安住,发生恶慧,所以能障正定,为生起恶慧的所依。


掉举与散乱的作用有什么差别呢?掉举是令俱生的心心所于一种所缘境上解数转易,即一境多解。散乱令心心所易缘各别境,即一心易多境。易解易缘,义成差别。


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


对于所观,非是迷暗,而是错谬邪解,名不正知。由不正知多发恶身语业而毁犯戒等,故论说毁犯为业。知即是慧,但由痴故,令知不正,名不正知,故以痴慧两法合为自性。


以上八种,名八大随烦恼。


上来已说二十个随烦恼的体相业用,但在经论中所说的随烦恼,并不止这二十个,如贪、嗔、痴等,邪欲、邪胜解等,趣向、前行等,都名随烦恼。


既有多种,为什么这里只说二十个呢?这有三种意义:(1)简别非是根本烦恼,显其唯是随烦恼。贪等虽然是随,但非唯是随烦恼,所以不说贪等。(2)显其唯是染污。即简别邪欲、邪胜解等,及不定四种,虽然是随,但体通三性,非唯染污,所以不说邪欲等。(3)唯粗动起。趣向、前行等虽亦是随,但行相微细,不是粗动,所以不说。具足这三义,是故唯说二十,不更说余。


又其余的随烦恼,或是这二十种的分位,或是这二十种的等流,皆不出此二十种可摄。如邪欲、邪解等,依不信等分位假立:如愤发等,即忿等同类;趣向、前行等,依无惭等分位假立。由此可以知道,有这二十种随惑,就可以摄尽一切所余的随烦恼,所以说二十种就足够了。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

☀巡觅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巡觅|信佛不是迷信
巡觅|学习佛法二、三事

☀学处
学处|观众生苦 发菩提心
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
学处|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一起来看看极乐世界的十种快乐
学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具体分为哪几个阶段

☀观照
观照|用功修行时总是起妄念怎么办
观照|持戒会妨碍我们的自由吗
观照|人生靠什么
观照|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

☀开示
开示|印光大师: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
开示|太虚大师:离开一切众生,不能有菩萨,也别无佛觉可成
开示|谛闲法师:对此净土法门,切勿轻易略过
开示|虚云老和尚: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常识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③
常识|水陆法会的历史演变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根本烦恼③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随烦恼②

☀素食
素食|吃热汤
素食|养智慧
素食|冬补抗寒
素食|不须多味

☀分享
分享|我是自己的第一位游客
分享|筝音起落间 处处皆禅意
分享|辩才无碍  内心无诤
分享|舌灿莲花 妙语连珠

☀赏析
赏析|北齐铜鎏金弥勒倚坐佛像
赏析|弘一法师手书《佛说阿弥陀经》
赏析|元人罗汉图
赏析|敦煌莫高窟第98窟五代壁画于阗国王李圣天供养像

☀阅读
阅读|玉琳国师:人间亦有扬州鹤,但泛如来功德船
阅读|虚心下贤,不存我慢
阅读|念佛不碍参禅
阅读|净土不成,良以其精诚之未至耳

☀故事
故事|慧眼观六道
故事|割舍情爱
故事|贫妇施豆
故事|生公说法 顽石点头

☀视频
视频|斜阳竹树影萧萧
视频|夜夜长依慧火光
视频|朔风凛凛扫寒林 叶落归根露赤心
视频|大家心心念念的“月德呈瑞”年历是怎样印出来的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新春福慧|灵隐寺红包封面来了!将红包和祝福一起收入囊中

新春福慧|灵隐寺红包封面来了!将红包和祝福一起收入囊中

新年到~好运到~恰逢团圆,喜庆年年眼看春节将至,大家都在为“年味”作准备这其中最少不了的自然是祝福和红包!好看、好玩、有寓意的红包封面已经成为展示个性的年味特产喜迎兔年 阖家团圆今年杭州灵隐寺依循惯例...

故事|为什么我们见不到佛菩萨的境界——道宣律师朝礼五台

故事|为什么我们见不到佛菩萨的境界——道宣律师朝礼五台

十月初三 道宣律师圆寂日佛戒弟子 依戒而住狂慧既兴 越畔而去师弘四分 戒光远著百世所依 法门一柱唐朝道宣律师是彭祖的后代,吏部尚书钱申的儿子,他的母亲有一天梦到一轮太阳投入自己的腹中,就这样便怀孕了,...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今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

历史|明太祖对佛教的整顿——中国佛教史略之明代佛教(一)

历史|明太祖对佛教的整顿——中国佛教史略之明代佛教(一)

明代佛教是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至毅宗崇祯十七年(1644)前后二百七十六年间朱明一代的佛教。明代政权建立之初,有鉴于元代崇奉喇嘛教的流弊,转而支持汉地传统的佛教各宗派,因此喇嘛教在内地渐衰,而...

百喻经故事——小儿得欢喜丸(92)

百喻经故事——小儿得欢喜丸(92)

小儿得欢喜丸——《百喻经》经文昔有一乳母,抱儿涉路。行道疲极,眠睡不觉。时有一人持欢喜丸授与小儿,小儿得已,贪其美味,不顾身物。此人即时解其钳锁、璎珞、衣物都尽掠去。释义从前,有一个奶妈,她抱着乳儿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