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浙江云林书院“卯兔献瑞,新春送‘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答题活动”

浙江云林书院自成立初,坚持以弘扬传统文化、教化社会、提高国民文化素养为宗旨,致力打造新时代传统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民间人文平台,挖掘并弘扬城市及地区优秀历史与文化。


近年来,书院与杭州多个社区街道以及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文化项目合作,扎实稳健的拓展文化传播渠道,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课程和活动,不断以灵活、善巧的方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向社会大众宣介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含。


2023年新春即将来临之际,浙江云林书院承接去年谨此举行“卯兔献瑞,新春送‘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答题活动”,有兴趣的读者和文化爱好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之一,参与此次答题活动:


1、加微信号:xyyde2019,索取题目答题发送答案,并请附上姓名、电话和地址;

2、或扫码加入云林书院传统文化群(群一或者群二,勿重复),群内发送题目答案,并请附上姓名、电话和地址;



活动有效日期:2022年12月6日至2022年12月12日18时截止


我们将会在答对所有题目的读者当中抽取100位,恭寄浙江云林书院特别的新春祝福:灵隐寺祈福年历2张和法师书写的“福”字一份以示鼓励!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答题活动题目:(以下十个题目均为单选,多选无效)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博大精深,他所创造的儒家学说影响了历朝历代的王朝延续至今。孔子有一个“孔门四教”的说法,意思是教育一个人要从他的诗书礼仪、言行举止、忠诚守信、思想情操等方面去综合教育,语出《论语·述而》。“孔门四教”其实是一个令人深省的教育方法, 孔子为自己的教学定为“孔门四教”,具体指的是: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文、行、忠、信

C.《诗》、《书》、《礼》、《乐》

D.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2、《孟子》一书是亚圣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下面哪句话出自《孟子》?


A.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D.独乐乐,与人乐乐,熟乐?


3、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


A.孔子和孟子

B.老子和庄子

C.汉高祖和汉武帝

D.释迦摩尼和达摩


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此段话出自:


A.《论语·述而》

B.《孟子·尽心章句下》

C.《孟子·尽心章句上》

D.《论语·雍也》


5、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理论广泛容纳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意识和学术思想,是古代宗教、民间巫术、神仙方术、阴阳五行及道家思想等汇聚、融合的产物,带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有关道教的阐述,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产生于西汉初年

B.称老子为教主,尊为神明

C.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D.魏晋以后,逐渐上层化、合法化


6、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和修行的终极目标。倡导尊道贵德、重生贵和、见素抱朴、抱元守一、清静无为和慈俭不争。道教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源,万物运行的规律以及人间伦理道德纲常。“德”是道的外化及功能。神仙是循德而上,在精神和肉体及伦理道德超越于世俗的精神实体。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人类道德的楷模。故道教徒尊道贵德,期于与道合真,形神俱妙,成为神仙。道教教义的思想来源主要源自于:


A.《南华真经》、《冲虚真经》

B.《轩辕黄帝阴符经》、《通玄真经》 、《度人妙经 》

C.《老子五千文》

D.《太上感应篇》


7、中国佛教净土宗,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是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又因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方法,希望藉着弥陀本愿的他力,往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所以又称为念佛宗。我国净土宗从庐山慧远倡导净土思想,历经北魏昙鸾、唐朝道绰、慈愍等大师的大力推弘,随着时代的迁移,愈为后代人所奉行,是影响民众佛教信仰最为深远的宗门。净土思想主要依据的是“三经一论”,“三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论”《往生论》。历来的净土宗祖师大多依据“三经一论”以及马鸣、龙树等诸论师赞述“三经”的要义来弘传此宗。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在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入杭州建寺弘扬净土宗,法道大振,海内衲子归心,请问这座寺院的名字是:


A.灵隐寺

B.净慈寺

C.云栖寺

D.弥陀寺


8、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被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佛教四大名山, 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分别为四位菩萨的道场,作为四大菩萨之一的“观音菩萨”,主要代表着以下哪个属性?


A.大愿

B.大慈大悲

C.大行

D.大智大慧


9、佛教的禅宗,以传佛心印为宗。昔日灵山会上,释迦拈华,迦叶微笑,为第一祖。二十八转,至达摩,为东土初祖。其于少林寺面壁九年。后,(   )得其心印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弘忍之下,有二弟子。其中,(   )之禅,行于南地,故称南宗,(   )之化,盛于北地,故称北宗。


A.慧能、神秀、慧可

B.慧可、慧能、神秀

C.神秀、慧可、慧能

D.慧能、慧可、神秀


10、 儒释道文化中,佛教文化讲因缘,凡事必须因缘具足、众缘和合方能成就事业。而缘起法为佛陀所证悟之真理,即使是佛陀在世时,佛说法也必须具足六种因缘。按佛家经典论述,佛说法的六种因缘,又叫“六成就”。

第一种、信成就:我们在诵持经典是,都有“如是”之意就是信成就。《华严经》有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就是要告诉人们要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说而不疑,故称信成就。

第二种成就:经典中开头说的“我闻”,阿难尊者亲闻佛说的法。

第三种、时成就:经文中的“一时”就是时成就,指佛的说法之时间。

第四种、佛成就:“佛”是主成就,指佛陀是说法之主。佛系世间与出世间说法化导之主,故称主成就。

第五种、处成就:如一时在舍卫国,舍卫国就是佛说法地方。也就是“在某处”,就是处成就,指说法处。

第六种、众成就:经典中都会说,有多少人听闻佛法。“与众若干人俱”是众成就,指闻法之众都有哪些人。此六成就者,第二种成就又称为:


A.觉成就

B.听成就

C.闻成就

D.识成就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

☀巡觅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巡觅|信佛不是迷信
巡觅|学习佛法二、三事

☀学处
学处|学佛是对现实的消极逃避吗
学处|水陆法会都有哪些内容
学处|观众生苦 发菩提心
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

☀观照
观照|用功修行时总是起妄念怎么办
观照|持戒会妨碍我们的自由吗
观照|人生靠什么
观照|借彼威德 生我福德——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中)

☀开示
开示|虚云老和尚: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
开示|来果禅师:未悟以前犹自可,已悟以后事更多
开示|印光大师: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
开示|太虚大师:离开一切众生,不能有菩萨,也别无佛觉可成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常识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③
常识|水陆法会的历史演变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根本烦恼①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根本烦恼③

☀素食
素食|日久心弥安
素食|离嗔
素食|补嘴空
素食|吃热汤

☀分享
分享|我是自己的第一位游客
分享|筝音起落间 处处皆禅意
分享|辩才无碍  内心无诤
分享|舌灿莲花 妙语连珠

☀赏析
赏析|牧溪(传)《五祖荷锄图》
赏析|明代木雕彩绘罗汉坐像
赏析|南宋禅画《药山李翱问答图》欣赏
赏析|义县奉国寺壁画

☀阅读
阅读|杯水不能熄车薪之火,萤光不能破幽谷之昏
阅读|玉琳国师:人间亦有扬州鹤,但泛如来功德船
阅读|虚心下贤,不存我慢
阅读|念佛不碍参禅

☀故事
故事|提婆达多的堕落
故事|无言的感化
故事|慧眼观六道
故事|割舍情爱

☀视频
视频|雨歇千峰翠 烟飞万木稀
视频|秋夜步月
视频|遥想吾师行道处 天香桂子落纷纷
视频|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观照|借彼威德 生我福德——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中)

观照|借彼威德 生我福德——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中)

前文回顾:观照|礼佛是崇拜偶像吗——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上)三、与佛菩萨结将来亲近之因缘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离不了因缘关系,大到父母妻儿、六亲眷属,小至握手点头、唔面谈话,都是前因成熟而有。今之于后,犹...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金刚藏尊者(369)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金刚藏尊者(369)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历史|明代律学的复兴和净土信仰的流行——中国佛教史略之明代佛教(七)

历史|明代律学的复兴和净土信仰的流行——中国佛教史略之明代佛教(七)

律宗自明初以来,也很衰微。正统间(1436—1449)朴原主杭州昭庆寺,奉命开坛传戒,时称宗师(《新续高僧传》卷二十八)。万历初,如馨(1541—1615)在南京古林寺传戒,三昧(1580—1645)...

故事|爱生则苦生

故事|爱生则苦生

有一梵志,独生一子,对他非常疼爱,视如己命。但很不幸的是这个儿子说死就死,让梵志伤心不已,每天到他的墓前哭泣哀伤,不能自已。一天,梵志来到佛住的孤独园,向佛问讯后,一副悲哀的样子在另一面坐下。世尊见了...

纪念|八月初十 大慧宗杲禅师圆寂日

纪念|八月初十 大慧宗杲禅师圆寂日

生灭不灭,常住不住。圆觉空明,随物现处。——宋孝宗御制大慧宗杲禅师真赞大慧宗杲禅师(1089—1163),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宗杲禅师天生英气勃勃,十二岁入乡校读书。一天,宗杲禅师因与同窗...

禅诗欣赏——何处江村人夜归

禅诗欣赏——何处江村人夜归

秋江【宋】寂寥道潜禅师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这首《秋江》将秋江由黄昏至初夜时的氛围凝练为宁静与寥廓,表现了一位心境空幽清澄的禅者对大自然诗意的独特把捉。夕阳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