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欣赏——棕榈花满院 台藓入闲房


题僧房

【唐】王昌龄

棕榈花满院,台藓入闲房。

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棕榈花满院,台藓入闲房”二句,给禅院作了个传神地速写。热闹明媚的棕榈华开满了庭院,生气勃勃,新鲜夺目。寂静阴幽的苔藓随意散布在台阶上,一直伸展入僧房,一动一静,勾勒出禅院无边宁静,但又充满生机。眼前景色,很容易使人想起禅宗的名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境寂尘妄灭”这样的境界,自然让诗人深有感悟。


“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正是自悟的境界。他与院僧对坐无语,沉浸在深深的禅悦中。此时所有名言都是羁绊,也是多余。只是这样默默,一切具足。正此时,空中顿起幽渺清新的异香,得到了天人赞叹。此二句也含了须菩提尊者静默禅定,帝释天抛洒如雨香花,赞叹尊者以无言善说般若的公案,并以此来表达了诗人的法喜充满。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

☀巡觅
巡觅|访灵隐记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巡觅|信佛不是迷信

☀学处
学处|学佛是对现实的消极逃避吗
学处|水陆法会都有哪些内容
学处|观众生苦 发菩提心
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

☀观照
观照|用功修行时总是起妄念怎么办
观照|持戒会妨碍我们的自由吗
观照|人生靠什么
观照|礼佛是崇拜偶像吗——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上)

☀开示
开示|倓虚法师:破无明见法性
开示|虚云老和尚: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
开示|来果禅师:未悟以前犹自可,已悟以后事更多
开示|印光大师: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常识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③
常识|水陆法会的历史演变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根本烦恼①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根本烦恼②

☀素食
素食|日久心弥安
素食|离嗔
素食|补嘴空
素食|吃热汤

☀分享
分享|我是自己的第一位游客
分享|筝音起落间 处处皆禅意
分享|辩才无碍  内心无诤
分享|舌灿莲花 妙语连珠

☀赏析
赏析|道信大师亲笔书写的禅宗三祖僧璨塔铭砖拓片
赏析|牧溪(传)《五祖荷锄图》
赏析|明代木雕彩绘罗汉坐像
赏析|南宋禅画《药山李翱问答图》欣赏

☀阅读
阅读|杯水不能熄车薪之火,萤光不能破幽谷之昏
阅读|玉琳国师:人间亦有扬州鹤,但泛如来功德船
阅读|虚心下贤,不存我慢
阅读|念佛不碍参禅

☀故事
故事|为什么我们见不到佛菩萨的境界——道宣律师朝礼五台
故事|慈心因缘
故事|提婆达多的堕落
故事|无言的感化

☀视频
视频|祈福:万类生灵 同游妙庄严域
视频|雨歇千峰翠 烟飞万木稀
视频|秋夜步月
视频|遥想吾师行道处 天香桂子落纷纷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开示|圆瑛法师:提倡素食聚餐会

开示|圆瑛法师:提倡素食聚餐会

人生日用所需,饮食为一大宗,素食荤食,与佛教、与世界国家及世界人类,均有极大之关系。贵会之提倡素食,在表面上看来,不过一种饮食之事,在实际上论起,即是提倡佛教,造福于世界国家人类,至深且钜也。何谓提倡...

常识|五位百法:心法

常识|五位百法:心法

学习佛法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为不了解名相的含义所障碍,并且法相名词多以万计,更不容易从各个名相之间得到系统的认识。但是,假如我们能够从某些有系统性的名相去学习,而弄清楚其意义和联系性,也很容易克服这一困...

故事|月氏国王与三智臣

故事|月氏国王与三智臣

久远以前,月氏国国王栴檀罽尼吒结交了三位智慧的贤者,第一位是马鸣菩萨,第二位是摩吒罗大臣,第三位是遮罗迦医生。国王对这三人非常礼遇,他们常随左右,时时提供智慧的建议。一天,马鸣菩萨向国王说:“如果国王...

阅读|富贵留恋人——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四十一)

阅读|富贵留恋人——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四十一)

富贵留恋人僧之高行者,平日自分①不以富贵染心,然能持之现生,未必不失之他世。一友人以文章魁海内,直史馆②,声名籍甚③,偶游天目,谓予言:“此山中石室有僧坐逝,其故身犹存,予欲礼觐,辄心怖不敢。”予问故...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光明网尊者(377)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光明网尊者(377)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