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定拂罗尊者(343)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


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


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


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


灵隐寺五百罗汉碑刻

第三百二十九尊至第三百四十四尊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

第叁佰肆拾叁尊

定拂罗尊者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定拂罗尊者铜像


诗 偈


君本多才性敏聪,锦心慧手夺天工。

持此保得常安乐,铭谢造物赐神通。


偈 解


你聪慧敏捷,多才多艺,且心灵手巧,蕙质兰心。这是造化的恩赐,如能长期保持,必可安享太平。


此偈教导我们,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聪慧过人,都是因为往昔所作善业感得果报,因此当善用自己的聪慧,而不能因此恃才自傲。



尊者法相


尊者法相所现为正面而坐,圆面长发,身披斗篷,双手结印。


灵隐寺五百罗汉画像碑刻


五百罗汉第叁佰肆拾叁尊定拂罗尊者,即弗若多罗,又作不若多罗,意译为功德华。北印度罽宾国人。



尊者少即出家,以持戒著称。博通三藏,专精十诵律,时人皆称已得圣果。姚秦弘始年间入关中,姚兴待以上宾之礼。弘始六年(404)十月,应请于逍遥园诵出梵文十诵律,由鸠摩罗什译成汉文。然仅诵出三分之二(一说二分)即示寂,年寿不详。其后,十诵律由昙摩流支与鸠摩罗什继续合译,再由卑摩罗叉对校梵本而成现行之十诵律。至后世,师被奉为十诵律相承传持之一祖。



往期回顾:灵隐寺五百罗汉堂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1至100尊罗汉合集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101至200尊罗汉合集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201至300尊罗汉合集

无垢行尊者(301)

阿婆罗尊者(302)

声皈依尊者(303)

禅定果尊者(304)

不退法尊者(305)

僧伽耶尊者(306)

达摩真尊者(307)

持善法尊者(308)

受胜果尊者(309)

心胜修尊者(310)

会法藏尊者(311)

常欢喜尊者(312)

威仪多尊者(313)

头陀僧尊者(314)

议洗肠尊者(315)

德净悟尊者(316)

无垢藏尊者(317)

降伏魔尊者(318)

阿僧伽尊者(319)

金富乐尊者(320)

顿悟尊者(321)

周陀婆尊者(322)

住世间尊者(323)

灯导首尊者(324)

甘露法尊者(325)

自在王尊者(326)

须达那尊者(327)

超法雨尊者(328)

德妙法尊者(329)

士应真尊者(330)

坚固心尊者(331)

声响应尊者(332)

应赴供尊者(333)

尘劫空尊者(334)

光明灯尊者(335)

执宝炬尊者(336)

功德相尊者(337)

忍心生尊者(338)

阿氏多尊者(339)

白香象尊者(340)

识自生尊者(341)

赞叹愿尊者(342)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禅诗欣赏——藕丝窍里轻弹指 推出须弥第一峰

禅诗欣赏——藕丝窍里轻弹指 推出须弥第一峰

无碍【宋】雪岩祖钦禅师一处通兮处处通,如风过树月行空。藕丝窍里轻弹指,推出须弥第一峰。何谓无碍?自在通达而无碍,自在涉入而无碍,自在融通而为一体,如同灯光互相涉入,即是无碍之相。《往生论》曰:“无碍者...

2022灵隐回眸①——以爱国爱教为旗帜 坚定不移践行中国化方向

2022灵隐回眸①——以爱国爱教为旗帜 坚定不移践行中国化方向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2022年,杭州灵隐寺在省市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切实落实党中央关于宗教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探索推动新时代佛教场所建设,各...

素食|无事

素食|无事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哪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

展览|第六届云林公益书画联展作品欣赏(参展作品24-101)

展览|第六届云林公益书画联展作品欣赏(参展作品24-101)

采荷街道作品24·篆刻·《明心见性》·董利民25·书法·《喜迎杭州亚运会》·厉正兴26·书法·《喜迎杭州亚运会》·刘羡27·书法·《饮湖上初晴后雨》·王炳三29·绘画·《笑迎春风》·王富珍30·绘画·...

释教三字经|腾兰来 经像至 初译经 四十二

释教三字经|腾兰来 经像至 初译经 四十二

汉明帝派遣使臣去西域求法,当这十八人浩浩荡荡地向印度前进,途中经过月氏国,遇到了两位天竺的出家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秦景、王遵、蔡愔等就恭恭敬敬地说明了来意,而后邀请这两位出家人到中国来。于是,两位...

百喻经故事——劫盗分财(87)

百喻经故事——劫盗分财(87)

劫盗分财——《百喻经》经文昔有群贼共行劫盗,多取财物,即共分之,等以为分,唯有鹿野钦婆罗色不纯好,以为下分,与最劣者。下劣者得之恚恨,谓呼“大失”。至城卖之,诸贵长者多与其价。一人所得倍于众伴,方乃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