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名声丧本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尽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前一章告诉我们,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构成,离开四大而外,找不到一个实在的“我”,可以说人身其实是空、无我的。在这一章,佛陀再告诫我们,“名”也是假的,劝我们不要贪名。


世间的人为什么要贪名呢?随他情欲之心而起的执着。要贪图声名,但是声誉名望不容易得到,如此日日贪名,即便是凭借着努力,建立了一番功业,甚至是名满天下,受到大家的赞叹,往往也到了此身将殁的时间,却对自己的生死大事毫无把握。我们可以反躬自问,对于一个即将死去或者已经死去的人,徒有空名,又有什么用呢?


世间的声名,是平常的声名,而要去贪;佛道才是真实的,却不去学。世间的名很不容易贪到,要用一番功夫,就算贪到了,也是平常的声名,可是生命却已经耗尽了。如此为求声名,而奔波劳碌,劳累身形,实在是是冤枉的,得到虚名有何好处呢?所以应该学道。


为了进一步阐释以上所讲的道理,佛陀在这里还举了一个譬喻以帮助大家理解。一个求好名声的人,就好像我们烧香,等大家都闻到香味之时,这枝香已经燃成灰了,而危害之火,却还在后面。


学道之人,假如舍本逐末,只是贪图虚名,没有好好地尽自己的本分去修持,等到命终之时,必定要随业流转,如果堕入三恶道,必定要受大苦报。


佛教讲“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一日无常到来,官爵、财宝、屋宅、田园、衣服、饮食乃至娇妻爱子,或是所追求的名闻,都是一点都带不去的。而人生所造,诸如贪瞋痴慢、五逆十恶恶业,或是戒定慧施、五戒十善善业,则紧紧跟随着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就会明白当以精勤求学佛法,而不是追名逐利。


前文回顾

每日一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断欲绝求②

割爱去贪

善恶并明①

善恶并明②

善恶并明③

转重令轻

忍恶无嗔

恶还本身

尘唾自污

返本会道

喜施获福

施饭转胜①

施饭转胜②

举难劝修①

举难劝修②

举难劝修③

举难劝修④

问道宿命

请问善大
请问力明①

请问力明②

舍爱得道

明来暗谢

念等本空①

念等本空②

假真并观

推我本空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华严法会|请佛住世 除谤法障

华严法会|请佛住世 除谤法障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七大愿请佛住世,可以除谤法障,得慈善根。佛有三身:一法身,乃中道之理体,无生亦无灭。二报身,乃因行功德圆满享受法乐之身,有始无终。以上二种佛身,均不须请求住世,而自然住世。三应化身,...

阅读|五更早起——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四十六)

阅读|五更早起——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四十六)

夜气苏子瞻①谓某公不学禅,临终自知时至,诸子求教,教以第一五更②早起。诸子不悟,谓为勤家③。公曰不然,谓五更勾当④,临死时将得去者是也。昔人云:“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随身之业,将得去者也。而业有...

禅诗欣赏——安心是药更无方

禅诗欣赏——安心是药更无方

病中游祖塔院【宋】苏轼紫李黄瓜林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村路上紫李黄瓜一阵阵芳香,乌纱帽白夏布道袍十分清凉...

新闻|灵隐寺2023年第一期皈依弟子回堂修学活动圆满

新闻|灵隐寺2023年第一期皈依弟子回堂修学活动圆满

4月10日,杭州灵隐寺举办的2023年第一期皈依弟子回堂修学活动圆满结束。此次回堂活动为期4天,为使大家万缘放下,专心修行,所有学员全程禁用通讯与娱乐工具,以至诚清净之心体验了佛门晨钟暮鼓的生活。7日...

赏析|南梁石雕阿育王像

赏析|南梁石雕阿育王像

南梁 · 石雕阿育王佛立像成都博物馆收藏此像为红砂石雕刻而成,正面全部施红白彩后贴金,佛像残高约48厘米,头有螺状肉髻,脸型瘦削,长眉细目,神情睿智而沉静,薄薄的嘴唇上蓄有八字胡,显得飘逸而潇洒。身着...

防护|年前返乡,这些防护要点你得知道

防护|年前返乡,这些防护要点你得知道

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