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故事——尝菴婆罗果(70)

尝菴婆罗果

——《百喻经》



经文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菴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即便持钱往买其果,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足以知之。”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释义

从前有一个财主,想吃菴婆罗果,就叫一个佣人到果园里去买,嘱咐说:“你要把甜的买来,不甜的就不要买。”


到了果园,园主对他说:“我园里的菴婆罗果,个个都是甜的,你尝一个就知道了。”佣人说:“我尝一个怎么知道全部呢?我必须全部都尝。”于是,他就摘一只尝一只,确认每一个都是甜的,就都买回去了。主人看见每个菴婆罗果都被咬过,心里直想吐,就一个也没吃,都丢掉了。



寓意

世人听说佛教的持戒和布施得大富乐,认为必须亲自验证,结果已失却机会。要知道目前世上的事态,都是由过去的“因”所感召形成的“果”,不去从因果很彰明的事例中,触类旁通地明白因果业报的道理,进而修学佛法,培育殊胜福慧,而是固执地说:“等我自身一一都亲证过了才相信。”这样空过光阴,一旦命终,后悔何及。



往期回顾:百喻经故事 

愚人食盐(1)

愚人集牛乳(2)

以梨打头破(3)

妇诈称死(4)

渴见水(5)

子死欲停置家中(6)

认人为兄(7)

山羌偷官库(8)

叹父德行(9)

三重楼(10)

婆罗门杀子(11)

煮黑石蜜浆(12)

说人喜嗔(13)

杀商主祀天(14)

医与王女药(15)

灌甘蔗(16)

债半钱(17)

就楼磨刀(18)

乘船失盂(19)

人说王纵暴(20)

妇女欲更求子(21)

入海取沉水(22)

贼偷锦绣(23)

种熬胡麻子(24)

水火(25)

人效王眼瞤(26)

治鞭疮(27)

为妇贸鼻(28)

贫人烧粗褐衣(29)

牧羊人(30)

雇借瓦师(31)

估客偷金(32)

斫树取果(33)

送美水(34)

宝箧镜(35)

破五通仙眼(36)

杀群牛(37)

饮木筒水(38)

见他人涂舍(39)

治秃(40)

毗舍阇鬼(41)

估客驼死(42)

磨大石(43)

欲食半饼(44)

奴守门(45)

偷犛牛(46)

贫人作鸳鸯鸣(47)

野干为折树枝所打(48)

小儿争分别毛(49)

医治背偻(50)

五人买婢共使作(51)

伎儿作乐(52)

师患脚付二弟子(53)

蛇头尾共争在前(54)

愿为王剃须(55)

索无物(56)

踏长者口(57)

二子分财(58)

观作瓶(59)

见水底金影(60)

梵天弟子造物因(61)

病人食雉肉(62)

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63)

人谓故屋中有恶鬼(64)

五百欢喜丸(65)

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66)

夫妇食饼共为要(67)

共相怨害(68)

效其祖先急速食(69)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阅读|学佛应当心大而胆小——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三十)

阅读|学佛应当心大而胆小——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三十)

心胆古人有言:“胆欲大而心欲小①。”胆大者,谓其有担当也。心小者,谓其有裁酌②也。担当,故千万人吾往③。裁酌,故临事而惧,好谋而成④。此正论也。至于僧,则反是,吾谓心欲大而胆欲小。心大,故帡⑤包十界,...

百喻经故事——小儿得大龟(98)

百喻经故事——小儿得大龟(98)

小儿得大龟——《百喻经》经文昔有一小儿,陆地游戏,得一大龟,意欲杀之,不知方便,而问人言:“云何得杀?”有人语言:“汝但掷置水中,即时可杀。”尔时小儿信其语故,即掷水中,龟得水已,即便走去。释义从前,...

百喻经故事——月蚀打狗(84)

百喻经故事——月蚀打狗(84)

月蚀打狗——《百喻经》经文昔阿修罗王,见日月明净,以手障之。无智常人,狗无罪咎,横加于恶。释义从前,有一个阿修罗王,他看见太阳、月亮很明亮,就用手遮住它。没有智慧的普通人,看到月蚀就打狗,以为是天狗吃...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无垢德尊者(376)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无垢德尊者(376)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开示|弘一法师:改习惯

开示|弘一法师:改习惯

吾人因多生以来之夙习,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环境之熏染,而自然现于身口者,名曰习惯。习惯有善有不善,今且言其不善者。常人对于不善之习惯,而略称之曰习惯。今依俗语而标题也。在家人之教育,以矫正习惯为主。出家人...

学处|怎样才名为菩萨

学处|怎样才名为菩萨

菩萨二字,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合起来就是“觉有情”的意思。菩萨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有所证悟,觉察众生在生死苦痛中受烦恼的支配,而起大悲心欲救度他们。菩萨可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