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故事——共相怨害(68)

共相怨害

——《百喻经》



经文

昔有一人,共他相嗔,愁忧不乐。有人问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即答之言:“有人毁我,力不能报,不知何方可得报之,是以愁耳。”有人语言:“唯有毗陀罗咒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彼,返自害己。”其人闻已,便大欢喜:“愿但我教,虽当自害,要望伤彼。”



释义

有一个人,和别人有仇,想不出什么方法来报复,因此心里很不快乐。有人问他:“你为什么抑郁不乐?”他回答说:“有人常说我坏话,我心里很气,我想报这个仇,可是想不出好方法,所以一直在气恼。”那人说:“只有学持一种咒语叫毗陀罗咒,可以伤害他。但持这咒有一个弊病,就是持了之后,你自己会先受到伤害。”这人听了,非常喜欢,说道:“请你教会我,虽然我先受伤害,但更盼着伤害到他。”



寓意

与人结怨的危害十分严重,往往人未被害,却先害了自己。那些为了报复不惜害人自害的人,是十分可悲的,将遭今世后世沉沦无已的果报。只有多多反省,以慈悲、清净、和平的善法来修治身心,使自己和他人同得安乐,才是光明解脱的大道。


往期回顾:百喻经故事 

愚人食盐(1)

愚人集牛乳(2)

以梨打头破(3)

妇诈称死(4)

渴见水(5)

子死欲停置家中(6)

认人为兄(7)

山羌偷官库(8)

叹父德行(9)

三重楼(10)

婆罗门杀子(11)

煮黑石蜜浆(12)

说人喜嗔(13)

杀商主祀天(14)

医与王女药(15)

灌甘蔗(16)

债半钱(17)

就楼磨刀(18)

乘船失盂(19)

人说王纵暴(20)

妇女欲更求子(21)

入海取沉水(22)

贼偷锦绣(23)

种熬胡麻子(24)

水火(25)

人效王眼瞤(26)

治鞭疮(27)

为妇贸鼻(28)

贫人烧粗褐衣(29)

牧羊人(30)

雇借瓦师(31)

估客偷金(32)

斫树取果(33)

送美水(34)

宝箧镜(35)

破五通仙眼(36)

杀群牛(37)

饮木筒水(38)

见他人涂舍(39)

治秃(40)

毗舍阇鬼(41)

估客驼死(42)

磨大石(43)

欲食半饼(44)

奴守门(45)

偷犛牛(46)

贫人作鸳鸯鸣(47)

野干为折树枝所打(48)

小儿争分别毛(49)

医治背偻(50)

五人买婢共使作(51)

伎儿作乐(52)

师患脚付二弟子(53)

蛇头尾共争在前(54)

愿为王剃须(55)

索无物(56)

踏长者口(57)

二子分财(58)

观作瓶(59)

见水底金影(60)

梵天弟子造物因(61)

病人食雉肉(62)

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63)

人谓故屋中有恶鬼(64)

五百欢喜丸(65)

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66)

夫妇食饼共为要(67)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百喻经故事——父取儿耳珰(86)

百喻经故事——父取儿耳珰(86)

父取儿耳珰——《百喻经》经文昔有父子二人缘事共行。路贼卒起,欲来剥之。其儿耳中有真金珰,其父见贼卒发,畏失耳珰,即便以手挽之,耳不时决,为耳珰故,便斩儿头。须臾之间,贼便弃去。还以儿头着于肩上,不可平...

新闻|“2022佛教论辩会”在浙江杭州佛学院开幕

新闻|“2022佛教论辩会”在浙江杭州佛学院开幕

2022年11月5日上午,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浙江省佛教协会协办,中国佛教讲经交流基地、杭州市佛教协会、杭州佛学院承办的“2022佛教论辩会”在杭州佛学院开幕。浙江省、杭州市等有关部门领导,中国佛教协...

赏析|北齐铜鎏金佛立像

赏析|北齐铜鎏金佛立像

佛立像北齐(6世纪后半期)铜鎏金 高53.7厘米美国哈佛大学美术馆藏立佛面型长方丰颐,肉髻低平,螺纹对称旋转,身姿挺立端庄,双足分开直立,手结施无畏印、与愿印。五官起伏平缓,多用线刻形式表现,弯眉细眼...

高僧行迹|济癫僧传(2)

高僧行迹|济癫僧传(2)

原名:《醉菩提》▲第一回  静中动罗汉投胎二、来处去高僧辞世过了数日,时值上元,方出法堂升座,命侍者撞钟擂鼓,聚集人众次第顶礼毕,两班排立。长老道:老僧不日西归,有几句辞世偈言,念...

常识|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佛说盂兰盆经》译者

常识|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佛说盂兰盆经》译者

《佛说盂兰盆经》先后有三种译本,第一种就是西晋竺法护所译,名“佛说盂兰盆经”。第二是西晋惠帝时法炬法师所译,名“灌腊经”,有云仍为西晋竺法护译,取四月八日之灌佛,七月十五日之盂兰盆,腊在夏满之日,佛依...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意马莫纵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意马莫纵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这一章是佛警策我们:作为初学佛道的凡夫,切不可粗心大意,要谨慎小心,慎勿放逸。“慎勿信汝意”,是佛先警告我们,不能轻易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