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世界:意思是可毁坏的处所,略称界。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


灵觉:谓众生本具灵妙觉悟之佛性,或指灵妙不可思议之智慧。又众生本具之佛性与佛之智慧无异,称为灵觉不二。


菩提: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整个虚空宇宙,一切万物,其实都是无常的。大地并不是亘古不变的,宇宙星球也不是永远存在的,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是无常变迁的。


无论是“成、住、坏、空”还是“生、住、异、灭”,正说明了宇宙一切都是无常的。虽然就我们人类的短暂生命而言,天地看上去好像是一直如此,但是当我们将时间线拉长,就可以体会到天地也是无常变化的,或者经过仔细分析,也能够认识到宇宙万有,没有一刻不是在迁流变化中。


因此,佛教导我们先修无常观,观是观想,观察一切法皆无常,最大的法莫过于天地,莫过于世界。天地,不是常住之法;世界,也不是常住之法,要观想到无常,才能够修行佛道。


灵觉,就是灵明的觉性,谓众生本具灵妙觉悟之佛性,或指灵妙不可思议之智慧。佛经中称为真如、佛性、法性、本觉等等,名称虽然很多,都是指我们本来的觉性。


世间法都是无常的,回光返照,照自己灵知灵觉的心,即是菩提。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先天的佛性,这个佛性现在因为被无明烦恼所覆盖,没有办法显现出来,经过了修持以后,慢慢会证悟到我们的觉性。菩提是真心,是永远存在的,是常住真实的。如果能这样观照佛的菩提道就在我心里,不向外求,很快就能得到菩提道。


以上这段经文,是对世间的一切假相以及我们的真如本体,真、假两方面同时加以观察。


前文回顾

每日一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断欲绝求②

割爱去贪

善恶并明①

善恶并明②

善恶并明③

转重令轻

忍恶无嗔

恶还本身

尘唾自污

返本会道

喜施获福

施饭转胜①

施饭转胜②

举难劝修①

举难劝修②

举难劝修③

举难劝修④

问道宿命

请问善大
请问力明①

请问力明②

舍爱得道

明来暗谢

念等本空①

念等本空②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故事|为什么我们见不到佛菩萨的境界——道宣律师朝礼五台

故事|为什么我们见不到佛菩萨的境界——道宣律师朝礼五台

十月初三 道宣律师圆寂日佛戒弟子 依戒而住狂慧既兴 越畔而去师弘四分 戒光远著百世所依 法门一柱唐朝道宣律师是彭祖的后代,吏部尚书钱申的儿子,他的母亲有一天梦到一轮太阳投入自己的腹中,就这样便怀孕了,...

赏析|敦煌藏经洞唐代普贤菩萨像

赏析|敦煌藏经洞唐代普贤菩萨像

唐代 8世纪末—9世纪初绢本设色高57.0厘米 宽18.5厘米这幅绘在淡雅的黄色绢面的画是敦煌绘画中最精美的作品之一。尽管尺幅很小,却具备了一些早期的大型作品的共同特征,相当于8世纪末至9世纪初的作品...

华严法会|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 为何还要请佛说法呢?

华严法会|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 为何还要请佛说法呢?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六大愿请转法轮,可以除慢法障,得多闻智慧。我们遇到佛菩萨,乃至遇到善知识,而不肯请转法轮,都是因为内怀轻法慢教之心的缘故。现在有很多修行的人,不肯广学多闻,于自己则盲修瞎练,于他...

赏析|东魏石雕佛坐像

赏析|东魏石雕佛坐像

佛坐像东魏(534—550)石雕 通高142公分山西平遥显庆寺遗址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佛髪髻低平,光素无纹,宽额,面相饱满,眉目纤长,容貌刻划概括,表情安详静谧。半跏趺坐,圆肩,袈裟线条均衡简...

法讯|杭州灵隐寺癸卯新春供佛斋天法会通启

法讯|杭州灵隐寺癸卯新春供佛斋天法会通启

往期回顾法讯|杭州灵隐寺众姓迎春吉祥普佛通启☀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释教三字经|分五家 派各别 临济宗 行棒喝

释教三字经|分五家 派各别 临济宗 行棒喝

禅宗的传承,从六祖惠能大师以下,分为两支:一、南岳怀让,二、青原行思。自这两支以后,辗转演变,前后分成五家。这五家的支派,又各别不同。五家又称为五宗,便是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临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