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念等本空②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念无念念,念,不是无,不是有,没有能念所念。行无行行,行菩萨道,不是无,但不许着相,也不是有,没有能行所行。言无言言,言,要讲经说法,不是无,但是讲经说法,无法可说,没有能言所言,不属于有。修无修修,要修行,不是无,但不许执着,不是有,没有能修所修。


这四句一定要依着文义,会悟到自己本性上,这个法其实与我们很近,因为是我们的心法、本性。一旦迷惑,这个法则与我们不相干,离我们太远了。


“言语道断,非物所拘”是说,佛法不是言语说出来的,到了言语道断的时候,唯证相应,等到证悟之后,无论是有情之物还是无情之物,都不能够系缚住你,不能够障碍你。


佛法不是讲得出来的,我们能讲的,都是对待的假名言相。如《楞严经》上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讲经说法是为使众生了解佛理,依文解义明白了,必须会悟到自己的本心自性。说的那些语言相,都不是自己的本心自性,说得再玄妙、再高深,还是言语相,不是真实之义。


那么佛的法,不是说出来的言语相,怎么能够得到佛的法呢?唯证相应,要开悟,依所悟的再起修,才能够证得,证得就与佛的法相应了。悟得证得了,是什么样子呢?不是言语能说出来的。古人有譬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法不是言语说出来的,到了言语道断的时候,唯证相应。


文末“差之毫厘,失之须臾”,是佛再警示我们,会悟佛法要细心,不能粗心大意。刚才讲的那四句深奥之理,即便是听懂了,那还是佛的理,自己并没有开悟,还是凡夫。言语之相不对,心里攀缘思虑,想这个样子是开悟了,想那个样子是开悟了,还是起分别。前面说没有能、没有所,要能所双亡,说的想的全是错,叫做“开口即错,动念即乖”。开口讲这样是佛法,那样是佛法,全错;心里动念头,这样是佛法,那样是佛法,都是错误。


第十八章是解理,懂得深奥之理,要依着所了解的理来起修,第十九章以后,要脚踏实地修行,属于事相之法。


前文回顾

每日一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断欲绝求②

割爱去贪

善恶并明①

善恶并明②

善恶并明③

转重令轻

忍恶无嗔

恶还本身

尘唾自污

返本会道

喜施获福

施饭转胜①

施饭转胜②

举难劝修①

举难劝修②

举难劝修③

举难劝修④

问道宿命

请问善大
请问力明①

请问力明②

舍爱得道

明来暗谢

念等本空①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明来暗谢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明来暗谢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无明:为烦恼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的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

新闻|“2022佛教论辩会”在杭州佛学院圆满闭幕

新闻|“2022佛教论辩会”在杭州佛学院圆满闭幕

2022年11月8日上午,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浙江省佛教协会协办,中国佛教讲经交流基地、杭州市佛教协会、杭州佛学院承办的“2022佛教论辩会”圆满完成各场论辩活动,在杭州佛学院举行闭幕仪式。闭幕式上还...

新闻|“古城新韵 烟雨严州”——云林书画联谊会走访严州画院、千鹤小学

新闻|“古城新韵 烟雨严州”——云林书画联谊会走访严州画院、千鹤小学

黛青瓦片与淅沥烟雨,描绘出江南缱绻的画卷,严州画院正坐落于建德梅城镇的严州古城之中。3月24日,云林书画联谊会30余位街道书画爱好者在云林书院的组织下前往建德,与严州画院开展了一场名为“古城新韵”的联...

法讯|杭州灵隐寺启建癸卯清明梁皇法会通启

法讯|杭州灵隐寺启建癸卯清明梁皇法会通启

武帝兴缘,构迷津之宝筏;誌公启教,悬黑道之明灯。梁皇宝忏是中国佛教一部影响深远的大型忏法,乃梁武帝为皇后郗氏所集。郗氏生前嗔嫉杀业过重,死后堕落蟒蛇之身不得解脱,武帝为救拔其苦,依誌公禅师之言,邀请天...

百喻经故事——共相怨害(68)

百喻经故事——共相怨害(68)

共相怨害——《百喻经》经文昔有一人,共他相嗔,愁忧不乐。有人问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即答之言:“有人毁我,力不能报,不知何方可得报之,是以愁耳。”有人语言:“唯有毗陀罗咒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

百喻经故事——踏长者口(57)

百喻经故事——踏长者口(57)

踏长者口——《百喻经》经文昔有大富长者,左右之人欲取其意,皆尽恭敬。长者唾时,左右侍人以脚踏却。有一愚者不及得踏,而作是言:“若唾地者,诸人踏却。欲唾之时,我当先踏。”于是长者正欲咳唾,时此愚人即便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