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念等本空②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念无念念,念,不是无,不是有,没有能念所念。行无行行,行菩萨道,不是无,但不许着相,也不是有,没有能行所行。言无言言,言,要讲经说法,不是无,但是讲经说法,无法可说,没有能言所言,不属于有。修无修修,要修行,不是无,但不许执着,不是有,没有能修所修。


这四句一定要依着文义,会悟到自己本性上,这个法其实与我们很近,因为是我们的心法、本性。一旦迷惑,这个法则与我们不相干,离我们太远了。


“言语道断,非物所拘”是说,佛法不是言语说出来的,到了言语道断的时候,唯证相应,等到证悟之后,无论是有情之物还是无情之物,都不能够系缚住你,不能够障碍你。


佛法不是讲得出来的,我们能讲的,都是对待的假名言相。如《楞严经》上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讲经说法是为使众生了解佛理,依文解义明白了,必须会悟到自己的本心自性。说的那些语言相,都不是自己的本心自性,说得再玄妙、再高深,还是言语相,不是真实之义。


那么佛的法,不是说出来的言语相,怎么能够得到佛的法呢?唯证相应,要开悟,依所悟的再起修,才能够证得,证得就与佛的法相应了。悟得证得了,是什么样子呢?不是言语能说出来的。古人有譬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法不是言语说出来的,到了言语道断的时候,唯证相应。


文末“差之毫厘,失之须臾”,是佛再警示我们,会悟佛法要细心,不能粗心大意。刚才讲的那四句深奥之理,即便是听懂了,那还是佛的理,自己并没有开悟,还是凡夫。言语之相不对,心里攀缘思虑,想这个样子是开悟了,想那个样子是开悟了,还是起分别。前面说没有能、没有所,要能所双亡,说的想的全是错,叫做“开口即错,动念即乖”。开口讲这样是佛法,那样是佛法,全错;心里动念头,这样是佛法,那样是佛法,都是错误。


第十八章是解理,懂得深奥之理,要依着所了解的理来起修,第十九章以后,要脚踏实地修行,属于事相之法。


前文回顾

每日一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断欲绝求②

割爱去贪

善恶并明①

善恶并明②

善恶并明③

转重令轻

忍恶无嗔

恶还本身

尘唾自污

返本会道

喜施获福

施饭转胜①

施饭转胜②

举难劝修①

举难劝修②

举难劝修③

举难劝修④

问道宿命

请问善大
请问力明①

请问力明②

舍爱得道

明来暗谢

念等本空①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赏析|初唐阎宗造弥勒佛倚坐像

赏析|初唐阎宗造弥勒佛倚坐像

阎宗造弥勒佛倚坐像唐神龙元年(705)石灰岩 通高82.3公分芝加哥艺术研究所藏佛倚坐于束腰须弥座上,脚分踏于升起二莲花上。高肉髻,髪作漩涡纹,脸形方圆,眉眼细长,颈刻三道纹,体型壮硕。外披...

唁电|至诚祈愿星云大师速登极乐,莲生九品,不舍娑婆,乘愿再来!

唁电|至诚祈愿星云大师速登极乐,莲生九品,不舍娑婆,乘愿再来!

唁 电佛光山宗长心保和尚及宗务委员会:惊悉传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世、佛光堂上第一代开山祖师上星下云大师,于公历2023年2月5日(农历癸卯年正月十五日)下午5时在佛光山安详示寂,世寿九十七岁,僧腊八十五载...

高僧行迹|济癫僧传(22)

高僧行迹|济癫僧传(22)

廿二  触铁牛太守伐松 过了几日,济癫在寺无事,忽想起灵隐寺昌长老已圆寂,不曾去送丧,又闻得是印铁牛做了长老,不知规矩如何,定了主意,要去望望。遂一迳走到灵隐寺,烦侍者通报了长老。...

纪念|十月十七 来果禅师圆寂日

纪念|十月十七 来果禅师圆寂日

来果老和尚,法名妙树,号净如,俗姓刘,湖北黄冈人。来果禅师幼时即不食荤腥,不好他乐,惟喜欢捏泥土为佛像,供于田岸土洞之中,日间前往礼拜数次。来果禅师的记忆力极好,其父教他读四书五经,不到一年,即能倒背...

赏析|唐代石雕供养菩萨像

唐代石雕供养菩萨像尺寸:14.5 cm石雕菩萨,双腿右跪左屈,作胡跪状,慧琳音义三十六曰“胡跪,右膝着地,竖左膝危坐,或云互跪也。” 胡跪菩萨属供养菩萨,是佛的侍从。菩萨头束高髻,五官刻画写实精道,端...

防护|开工防护不能少,这份指南请收好

防护|开工防护不能少,这份指南请收好

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