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念等本空②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念无念念,念,不是无,不是有,没有能念所念。行无行行,行菩萨道,不是无,但不许着相,也不是有,没有能行所行。言无言言,言,要讲经说法,不是无,但是讲经说法,无法可说,没有能言所言,不属于有。修无修修,要修行,不是无,但不许执着,不是有,没有能修所修。


这四句一定要依着文义,会悟到自己本性上,这个法其实与我们很近,因为是我们的心法、本性。一旦迷惑,这个法则与我们不相干,离我们太远了。


“言语道断,非物所拘”是说,佛法不是言语说出来的,到了言语道断的时候,唯证相应,等到证悟之后,无论是有情之物还是无情之物,都不能够系缚住你,不能够障碍你。


佛法不是讲得出来的,我们能讲的,都是对待的假名言相。如《楞严经》上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讲经说法是为使众生了解佛理,依文解义明白了,必须会悟到自己的本心自性。说的那些语言相,都不是自己的本心自性,说得再玄妙、再高深,还是言语相,不是真实之义。


那么佛的法,不是说出来的言语相,怎么能够得到佛的法呢?唯证相应,要开悟,依所悟的再起修,才能够证得,证得就与佛的法相应了。悟得证得了,是什么样子呢?不是言语能说出来的。古人有譬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法不是言语说出来的,到了言语道断的时候,唯证相应。


文末“差之毫厘,失之须臾”,是佛再警示我们,会悟佛法要细心,不能粗心大意。刚才讲的那四句深奥之理,即便是听懂了,那还是佛的理,自己并没有开悟,还是凡夫。言语之相不对,心里攀缘思虑,想这个样子是开悟了,想那个样子是开悟了,还是起分别。前面说没有能、没有所,要能所双亡,说的想的全是错,叫做“开口即错,动念即乖”。开口讲这样是佛法,那样是佛法,全错;心里动念头,这样是佛法,那样是佛法,都是错误。


第十八章是解理,懂得深奥之理,要依着所了解的理来起修,第十九章以后,要脚踏实地修行,属于事相之法。


前文回顾

每日一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断欲绝求②

割爱去贪

善恶并明①

善恶并明②

善恶并明③

转重令轻

忍恶无嗔

恶还本身

尘唾自污

返本会道

喜施获福

施饭转胜①

施饭转胜②

举难劝修①

举难劝修②

举难劝修③

举难劝修④

问道宿命

请问善大
请问力明①

请问力明②

舍爱得道

明来暗谢

念等本空①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故事|帝须罗汉

故事|帝须罗汉

一天清晨,帝须来到一个地名叫阿练若的地方游猎,看见一名叫无德的比丘端坐在林中。这时,有只大象用鼻子从树上折下一段树枝,来到比丘身边,轻轻挪动树枝送上凉风。帝须看了十分羡慕,自言自语道:“我何时也能像这...

开示|来果禅师:未悟以前犹自可,已悟以后事更多

开示|来果禅师:未悟以前犹自可,已悟以后事更多

“未悟以前犹自可,已悟以后事更多。”这两句话,是宗门下的话,要把三藏十二部经翻破了,也找不到。宗门下的话,与教下的不同在哪里?教下的,他是不论你们的心行上如何,他是一直说下去,宗门的话要在你们当下的心...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喜无著尊者(353)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喜无著尊者(353)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纪念 | 十月十一 憨山大师圆寂纪念日——受天子之钳锤 为佛祖之标榜

纪念 | 十月十一 憨山大师圆寂纪念日——受天子之钳锤 为佛祖之标榜

威威堂堂,澄澄湛湛。不设城府,全无厓岸。气盖乾坤,目撑云汉。流落今事门头,不出威音那畔。无论为俗为僧,肩头不离扁担。若非佛祖奴郎,定是觉场小贩。不入大冶红炉,谁知佗是铁汉。只待弥勒下生,方了这重公案。...

开示|印光法师:凡夫决定要修佛所开示之特别法门

开示|印光法师:凡夫决定要修佛所开示之特别法门

前者陈豫堂寄信来,言有六善女人求皈依,令其回信寄于阁下,为其分交。又言前次皈依之阮戚氏,法名德正者,即其夫人。知居士学佛多年,家人悉皆循化,为可钦佩也。不知居士于净土横超之法,能谛信否?今既有此因缘,...

赏析|青州东魏贴金彩绘石雕右胁侍菩萨像

赏析|青州东魏贴金彩绘石雕右胁侍菩萨像

东魏贴金彩绘石雕右胁侍菩萨像,为一尊高浮雕背屏式造像的右胁侍菩萨,1996年于青州市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残高110厘米,石灰石质。菩萨丹凤目,高鼻,面带微笑。黑发高挽,饰璎珞,着长裙,左手提贴金桃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