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念等本空②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念无念念,念,不是无,不是有,没有能念所念。行无行行,行菩萨道,不是无,但不许着相,也不是有,没有能行所行。言无言言,言,要讲经说法,不是无,但是讲经说法,无法可说,没有能言所言,不属于有。修无修修,要修行,不是无,但不许执着,不是有,没有能修所修。


这四句一定要依着文义,会悟到自己本性上,这个法其实与我们很近,因为是我们的心法、本性。一旦迷惑,这个法则与我们不相干,离我们太远了。


“言语道断,非物所拘”是说,佛法不是言语说出来的,到了言语道断的时候,唯证相应,等到证悟之后,无论是有情之物还是无情之物,都不能够系缚住你,不能够障碍你。


佛法不是讲得出来的,我们能讲的,都是对待的假名言相。如《楞严经》上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讲经说法是为使众生了解佛理,依文解义明白了,必须会悟到自己的本心自性。说的那些语言相,都不是自己的本心自性,说得再玄妙、再高深,还是言语相,不是真实之义。


那么佛的法,不是说出来的言语相,怎么能够得到佛的法呢?唯证相应,要开悟,依所悟的再起修,才能够证得,证得就与佛的法相应了。悟得证得了,是什么样子呢?不是言语能说出来的。古人有譬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法不是言语说出来的,到了言语道断的时候,唯证相应。


文末“差之毫厘,失之须臾”,是佛再警示我们,会悟佛法要细心,不能粗心大意。刚才讲的那四句深奥之理,即便是听懂了,那还是佛的理,自己并没有开悟,还是凡夫。言语之相不对,心里攀缘思虑,想这个样子是开悟了,想那个样子是开悟了,还是起分别。前面说没有能、没有所,要能所双亡,说的想的全是错,叫做“开口即错,动念即乖”。开口讲这样是佛法,那样是佛法,全错;心里动念头,这样是佛法,那样是佛法,都是错误。


第十八章是解理,懂得深奥之理,要依着所了解的理来起修,第十九章以后,要脚踏实地修行,属于事相之法。


前文回顾

每日一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断欲绝求②

割爱去贪

善恶并明①

善恶并明②

善恶并明③

转重令轻

忍恶无嗔

恶还本身

尘唾自污

返本会道

喜施获福

施饭转胜①

施饭转胜②

举难劝修①

举难劝修②

举难劝修③

举难劝修④

问道宿命

请问善大
请问力明①

请问力明②

舍爱得道

明来暗谢

念等本空①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提婆长尊者(364)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提婆长尊者(364)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常识|五位百法:色法

常识|五位百法:色法

第三位色法,色是质碍义,即物质法,简略分别,有十一种:一、眼根;二、耳根;三、鼻根;四、舌根;五、身根;六、色境;七、声境;八、香境;九、味境;十、触境;十一、法处所摄色。一~五:根是增上出生义,眼等...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无垢藏尊者(317)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无垢藏尊者(317)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论坛|第十九届吴越佛教研讨会学术综述

论坛|第十九届吴越佛教研讨会学术综述

2022年11月19日—20日,第十九届吴越佛教研讨会在灵隐寺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杭州市佛教协会、杭州市宗教研究会主办,杭州灵隐寺协办,杭州佛学院、东方唯识学专业委员会承办。 本次会议设有杭...

禅诗欣赏——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

禅诗欣赏——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

念佛偈【唐】白居易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

开示|虚云老和尚:修与不修

开示|虚云老和尚:修与不修

讲修行,讲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话。你我透彻了自己这一段心光,当下了无其事,还说什么修与不修。试看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表显,出家访道。苦行六年证道,夜睹明星,叹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