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生宏律范 死归安养——灵芝元照律师是如何由轻谤净土转为专志西方的?(上)


宋代中兴南山律宗的灵芝元照律师在佛教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力弘扬戒法、深入研究律学的同时,他对弘扬净土法门也同样不遗余力,并亲自注解净土经典,留下了《观无量寿佛经义疏》《阿弥陀经义疏》等重要著作。他常对人说“生宏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足见他对净土法门的高度重视和往生西方的坚定信念。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元照律师在初出家时对于净土一法并不十分好乐,甚至有所轻谤。从轻谤净土到专志西方,究竟是什么事情让他发生了这种转变呢?


元照律师曾有一篇《净业礼忏仪序》,文中详细介绍了这一转变的心路历程。今日适逢农历九月初一,元照律师圆寂纪念日,让我们跟随着他的叙述,澄清自己心中对净土法门的困惑,树立起念佛往生的坚固愿心。


元照自下坛来,便知学律。但禀性庸薄,为行不肖。后遇天台神悟法师,苦口提诲,始知改迹,遂乃深求祖教,博究佛乘。而于佛祖微言,薄有所领。窃自思曰:初心晚学,宁无夙善。但不遇良导,作恶无耻,虚丧一生,受苦长劫。于是发大誓愿,常生娑婆五浊恶世,通达佛理,作大导师,提诱群生,令入佛道。


这段文字中,元照律师详细介绍了自己受戒后发心学律和深入教典的经过。一句“于佛祖微言,薄有所领”,虽是谦辞,也可以看出大师在精研教、律的过程中受益匪浅,深有领会。


但元照律师并不得少为足,而是由己及人,联想到末法众生不能得到正法引导、徒然造业受苦的苦楚:后辈初发心的学人们并非没有宿世善根,但如果没遇到好的导师,就只是无知造恶,虚度一生,长劫受苦。想到这里,元照律师慈悲之心愈发强烈,遂发大誓愿云:愿我常生在娑婆世界,通达佛理,做大导师,提携引领众生使之入于佛道。换言之,大师“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无意往生他方净土,而是要生生世世在此五浊恶世引导众生学习佛法,这种大乘菩萨道精神着实令人感佩。


复见高僧传慧布法师云:方土虽净,非吾所愿,若使十二劫莲华中受乐,何如三途极苦处救众生也。由是坚持所见,历涉岁年。于净土门,略无归向。见修净业,复生轻谤。


后来大师又在阅读《高僧传》时看到慧布法师的一段话:西方刹土虽然清净,但不是我的所愿,假使十二劫中在莲花里受诸妙乐,哪里比得上在三途极苦处救度众生呢?于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见解,经历很多年岁,对于净土法门没有一点归向之心,甚至见到别人修净业,还会生起轻视诽谤之心。


客观地说,如果元照律师只是自己发愿长留娑婆度化众生,这毫无疑问是值得我们随喜赞叹而又感恩戴德的。正是这些“五浊恶世誓先入”的菩萨、祖师们生生世世的努力,我们这些业深障重的末法众生才有幸得闻佛法,才有了通过修行改变自己生命的希望。但他对净土法门的轻视甚至诽谤,却又大不应该,这在后文中他自己也有深刻反思。


后遭重病,色力痿羸,神识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差,顿觉前非。悲泣感伤,深自克责:志虽洪大,力未堪任。仍览天台十疑论,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要须常不离佛。又引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


灵芝元照律师对净土法门态度上的转变源于一场大病,他自述道:后来我遭遇一场重病,色身虚弱,精神萎靡,神志不清,茫然不知将来的归向。尽管没过多久,元照律师便痊愈了,但经此一病,他顿觉以往的过错,悲泣感伤,深切自责,发现了自己过去所发大愿存在的问题:虽有宏大志愿,却不具备在五浊恶世度化众生、实现大愿的能力。


与此同时,元照律师又阅读了天台智者大师所造的《净土十疑论》,里面讲到初发心的菩萨在没有得到无生法忍前,必须常常不离开佛。《净土十疑论》又引《大智度论》说:一个具有烦恼、被业力缠缚的凡夫,说自己有大悲心,要生在浊恶之世救度苦难众生,无有是处。这道理就像婴儿不能离开母亲,弱鸟只能在枝头附近活动一样。元照律师将这番论述对照自己大病前后的状态,感觉的确如此,于是开始了对净土法门的深研和专修。那么元照律师如何修学净土法门呢?他又是怎样处理往生西方和度化众生之间关系的呢?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尘空法师遗著《无我》
藏识|龙宫海藏散天香 灵隐盛夏晒经忙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巡觅
巡觅|冷泉初夏——草欹疑石坠 水定见鱼还
巡觅|在灵隐,邂逅的不仅仅是一场太阳雨
巡觅|访灵隐记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学处
学处|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学处|什么是事忏与理忏
学处|中秋一夜月 露洒满林珠
学处|忏悔业障至何时才能得罪业清净

☀观照
观照|久念功深 必定见佛
观照|修证即不无 污染即不得
观照|念念迁谢 新新不住 如火成灰 渐渐销殒
观照|渐渐鸡皮鹤发 看看行步龙钟

☀开示
开示|谛闲法师:如来禅与祖师关之区别
开示|虚云老和尚:如何能脚踏实地呢?只有口诵心惟,朝斯夕斯的干
开示|太虚大师:人生进善之阶段
开示|印光大师:不可藐视净土以禅破净

☀联灯
联灯|恒顺众生就是无原则地满足一切心愿吗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物语
物语|七叶树——根苗自是不寻常 托质偏于古道场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常识
常识|五停心观
常识|三法印与一实相印
常识|五位百法:心法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遍行心所

☀素食
素食|本心
素食|中秋意
素食|欢喜
素食|修慈

☀分享
分享|智孝之道报亲恩
分享|慈孝心 清凉行
分享|月光遍照 慈心流辉
分享|普护物命生慈心

☀赏析
赏析|圆悟克勤禅师《印可状》
赏析|松广寺朝鲜佛画:华严经变相帧
赏析|北齐石雕思惟菩萨及胁侍像
赏析|东魏石雕佛坐像

☀阅读
阅读|学佛应当心大而胆小
阅读|大道无成 业果先就
阅读|山色
阅读|心有则业有,阎老子铁棒未放汝在

☀故事
故事|变成大鱼的国王
故事|路要自己走
故事|帝须罗汉
故事|爱生则苦生

☀视频
视频|品味千年宋韵
视频|荷叶团团擎翠盖 莲花灼灼斗红妆
视频|济公的主场——围棋在灵隐
视频|有人来问居山意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赏析|南宋梁楷《出山释迦图》的笔墨与禅意

赏析|南宋梁楷《出山释迦图》的笔墨与禅意

南宋 梁楷 《释迦出山图》绢本 设色 纵119厘米、横52厘米释迦如来出山相,又作出山如来、出山相、出山像。相传释迦在雪山苦行林中修苦行,成道之后,头顶明星,全身放光而出山。自宋以降,此一故...

百喻经故事——地得金钱(90)

百喻经故事——地得金钱(90)

地得金钱——《百喻经》经文昔有贫人在路而行,道中偶得一囊金钱,心大喜跃,即便数之。数未能周,金主忽至,尽还夺钱。其人当时悔不疾去。懊恼之情,甚为极苦。释义从前,有一个穷人在路上行走。途中偶尔拾到一袋钱...

云林物语|玉兰——绰约新妆玉有辉 素娥千队雪成围

云林物语|玉兰——绰约新妆玉有辉 素娥千队雪成围

翠条多力引风长,点破银花玉雪香影落空阶初月冷,香生别院晚风微玉环飞燕元相敌,笑比江梅不恨肥刻玉玲珑,吹兰芬馥,搓酥滴粉丰姿楚畹曾传擅国香,奇花如玉色偏良千红未羡桃林满,万绿宁誇柳径芳白帝初分瑶作蕊,素...

学处|《地藏菩萨本愿经》各品大意(二)

学处|《地藏菩萨本愿经》各品大意(二)

前文回顾:学处|《地藏菩萨本愿经》各品大意(一)观众生业缘品第三观:梵语毗婆舍那,即是用真智去体察一切事物,对一切事物能够正确如实地了解,免去妄加忖度的过失,就叫做观。众生:或译为有情,有多种解释:(...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阿婆罗尊者(302)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阿婆罗尊者(302)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历史|清初及清末唯识学代表人物——中国佛教史略之清代佛教(十一)

历史|清初及清末唯识学代表人物——中国佛教史略之清代佛教(十一)

慈恩一宗,自明末昭觉广承于杭州莲居庵讲《唯识》,其弟子灵源大惠、古德大贤、新伊大真等继之,入清传承不绝,时称莲居派。大惠曾讲《唯识》于京师及苏杭等地,著有《唯识自考录》。大贤弘法云栖,智旭曾从他听《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