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明初的僧籍和寺田制度——中国佛教史略之明代佛教(二)



明初以来,僧道度牒是免费发给的。但考试限制很严,私度因而激增。代宗景泰二年(1451)因救济四川、贵州饥荒,采纳朝臣建议,实行收费发牒制度,凡僧道纳米五石者,给与度牒。宪宗成化二年(1466),淮扬地方大饥,也用同法以赈济。


成化八年(1472)淮扬巡抚张鹏请给僧道空名度牒一万道,以买米济荒,虽一度遭到反对,但到了次年户部却发给空名度牒十万道,以赈济山东。这样,有牒僧道既大量增加,寺观自然随之而增。


据成化二十一年(1485)统计:在成化十七年(1481)以前,京城内外的官立寺观,多至六百三十九所。后来继续增建,以致西山等处,相望不绝。自古佛寺之多,未有过于此时者。而纳费发牒之举,直继续到明末为止(《大明会典》卷一百零四)。



明代寺院的土地虽不如元代的多,但明初对于大寺,也常有给田赡僧之举。如报恩、灵谷、天界,号为南京三大寺,都有许多寺田。南京报恩寺的田地塘荡就有一万余亩(《金陵大报恩寺塔志》)。

江南各地著名寺院也都有相当多的土地。常州武进县土豪陆衡典了弥陀寺田土三千亩,到期不肯全部交还,因此兴讼,于是开始禁止买卖寺田(《钦录集》洪武十九年条)。洪武二十七年(1394),规定全国大寺有钱粮者,设钻基道人一人,专办差税,其余僧众都不许在外奔走,交结官司。

到了景泰年间(1450—1456),令各处寺观田地,每所限置六十亩为产业,其余都拨给农民佃种纳粮(《大明会典抄略》“僧录司”),钻基道人之制也就跟着废止了。

中国佛教史略 · 往期回顾

后汉
佛教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

后汉最著名的两位译经家:安世高与支娄迦谶

后汉其他译家与初期译经特点

汉地最初的佛教信仰

三国
佛教


除了英雄辈出,三国也是佛教戒律初传中土的时期

三国时期吴地的佛经翻译家与汉人西行求法的先驱

西晋
佛教


西晋时期的佛经翻译

西晋一代佛教的义学与传播
东晋
佛教


东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北方的传播

东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南方的传播


东晋高僧西行求法与朝廷信仰佛教

东晋时期南北两地的佛典翻译


东晋时期的佛教义学


东晋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

南朝
佛教


南北朝时南朝佛教的兴盛

南朝历代相承的佛典翻译事业


形成于南朝的佛教义学宗派雏形


摄论师与十诵律师


南朝的《涅槃经》“研究热”


南朝时期佛教与儒、道二教的论辩


南朝的佛教文学与艺术成就

北朝

佛教


汉传佛教历史上第一场“法难”


孝文帝后盛极一时的北魏佛教

北魏分裂后的佛教及北周武帝灭佛


北朝历代佛典翻译


由南朝传入北地的毗昙宗、成实宗和摄论宗


北朝的涅槃师、地论师和四论师


北朝的四分律师、净土师和楞伽师


北朝佛教之专重禅观


石窟造像在北朝的兴盛


宏伟庄严的北魏寺塔建筑

隋代
佛教


隋文帝、隋炀帝对佛教的提倡与限制


隋代佛典翻译和经录编撰


隋代佛教义学的发展及宗派的建立


隋代的佛弟子们如何修行


隋代佛教的艺术成就与国际传播

唐代

佛教


唐代三百年间佛教的兴衰

佛典翻译的兴盛与经录编撰的成熟


八宗并弘之天台宗与三论宗


八宗并弘之慈恩宗


八宗并弘之律宗与贤首宗


八宗并弘之密宗与净土宗


八宗并弘之禅宗


唐代佛教在民间的传播

唐代佛教和儒、道二家的争论与交流


唐代佛教的文学艺术与国际传播

五代
佛教


五代时期南北佛教的兴衰


禅宗与天台宗在五代时的传承


五代时北方佛教的义学与律学


五代佛教典籍的弘传与佛教艺术的发展
宋代
佛教

两宋佛教兴衰


宋代的佛典翻译与经录编撰


宋代三百余年间官私刻印的五部藏经


临济、云门、曹洞三宗在宋代的传承


南山律宗与贤首宗在宋代的发展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争


净土法门在宋代的盛行与禅教思想对儒家的影响


宋代佛教的国际传播和佛教文学艺术的发展

辽代

佛教


辽代诸帝对佛教的支持


辽代的寺院经济和佛教信仰


华严和密教在辽代的弘传


辽代净土、律宗及音释相关著述


辽代大藏经的刻印


保存至今的辽代佛教建筑

金代
佛教


金初诸帝对佛教的支持


金代的试僧制度与佛教管理


金代寺院的经济来源和慈善事业


禅宗在金代的弘传


金代的华严、密教、净土各宗


金代大藏经的刻印


金代佛教艺术之建筑、雕塑和壁画

元代

佛教


元廷对佛教僧众的礼敬


元代的佛教管理机构


元代寺院经济的畸形发展


元代的民间私刻藏经


元朝喇嘛教的著名人物


北方的曹洞和临济宗师


南方的禅门宗匠


元代天台、贤首二宗的代表人物


慈恩、戒律诸宗在元代的余绪

元代的佛像塑造及雕刻艺术

十一

中国佛教史略之元代佛教

明代

佛教


明太祖对佛教的整顿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明来暗谢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明来暗谢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无明:为烦恼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的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

常识|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佛说盂兰盆经》译者

常识|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佛说盂兰盆经》译者

《佛说盂兰盆经》先后有三种译本,第一种就是西晋竺法护所译,名“佛说盂兰盆经”。第二是西晋惠帝时法炬法师所译,名“灌腊经”,有云仍为西晋竺法护译,取四月八日之灌佛,七月十五日之盂兰盆,腊在夏满之日,佛依...

分享|今年春节,我选择这样过年

分享|今年春节,我选择这样过年

志工感悟法布施从分享开始今年大年初一的凌晨,我与妈妈以及云林志工团的几位师兄们五点就出发,一起坐车前往杭州灵隐寺,因为我们报名了初一的志工。望着车窗外尚未拂晓的天空,我的心中却闪烁着温暖的光芒,作为一...

禅诗欣赏——好去不须频下泪 老僧相伴有烟霞

禅诗欣赏——好去不须频下泪 老僧相伴有烟霞

送童子下山【唐】金乔觉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童子耐不住山院清寂想回家了,也许是因缘不合吧,也许...

禅诗欣赏——但能识得娘生面 草木丛林尽放光

禅诗欣赏——但能识得娘生面 草木丛林尽放光

示行素侍者【明】憨山德清禅师抛却身心礼法王,前程不必问行藏。但能识得娘生面,草木丛林尽放光。“抛却身心礼法王”,如何见到我们的本来面目,证悟自性法身?凡夫只因我执甚深,憎爱拣择故轮回生死;若能远离我执...

学处|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一起来看看极乐世界的十种快乐(下)

学处|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一起来看看极乐世界的十种快乐(下)

前文回顾:学处|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一起来看看极乐世界的十种快乐(上)第六、此土有难免三途之苦,彼土有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娑婆世界是个苦的世界,难能免除三途之苦。三途就是三恶道,即地狱道、饿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