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佛说盂兰盆经》译者
《佛说盂兰盆经》先后有三种译本,第一种就是西晋竺法护所译,名“佛说盂兰盆经”。第二是西晋惠帝时法炬法师所译,名“灌腊经”,有云仍为西晋竺法护译,取四月八日之灌佛,七月十五日之盂兰盆,腊在夏满之日,佛依阿难之问,说灭后于此二日可设斋会。第三名“报恩经”,取目连救母意,但翻译者失考。竺法护所翻译的这部经,可说是最早的。
竺法护(231-308),原名竺昙摩罗刹,是西域月氏国人,世居敦煌郡。八岁出家,礼印度高僧为师。他年幼即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出家后他随师西游西域等地寻经学法达二十余年,通达西域三十六国的语言文字。
在竺法护之前,佛教在东汉以洛阳为落脚点。三国时,除洛阳外,又增加南京为海上佛教进入中国的落脚点。到了西晋武帝时代,统一全国,注重教化治理,社会安定,出现了邑民安居乐业的经济繁荣之世。竺法护携带大量梵本经卷返回中原,随地择时进行译经工作。
从晋武帝泰始二年到晋怀帝永嘉二年,共翻译佛经一百六十五部。曾在长安青门外立寺修行,声名远扬,各地僧俗从学者达千余人。《出三藏记集•竺法护》中记载,“四方士庶,闻风响集,宣隆佛化,二十余年”。天竺僧人竺力、龟兹居士帛远信、西域僧人康殊和帛法炬都参与了竺法护主持的译经活动。
竺法护是西晋时译师中译经数量最多的高僧,所译经卷皆为大乘典籍,包括《般若》《华严》《宝积》《大集》《涅槃》《法华》等经典,举凡当时流布西域各国的佛经要典都有传译,为大乘佛教在中原的流传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晋道安大师曾说:“护公所出,若审得此公手目,纲领必正。凡所译经,虽不辩妙婉显,而宏达欣畅,特善无生,依慧不文,朴则近本。”梁僧佑在《出三藏集记》中称赞说:“经法之所以广流中华者,竺法护之力也”。
竺法护的译经数量,《高僧传》卷一称“自敦煌至长安,沿路传译,写为晋文,所获《贤劫》《正法华》《光赞》等一百六十五部”。数量之大,可谓空前。据梁僧佑《出三藏记集》的记录,竺法护翻译经典159部、309卷,当时存在的写本是95部,其后各家目录续有增加。《大唐内典录》说法护译经是210部,394卷。
竺法护的译经风格,忠实于原本而不厌详尽,一改从前译家随意删略的偏向,所以他的译本形式上是“言准天竺,事不加饰”,而给人以“辞质胜文”的印象。晋道安大师称赞他译的《光赞般若》“事事周密”、《放光》“互相补益、所悟实多”。又说他译的《渐备经》“说事委悉”、《兴显经》“辞叙美瞻”、更出《首楞严》“委于先者”,对佛教义理的精深研求具有相互启发的作用。
由于竺法护在当时译出了大量重要的佛教经典,把译经与讲经密切结合,他自然而然成为当时佛教界巨擘,晋高僧道安大师曾说:“护公,菩萨人也。寻其余音遗迹,使人仰之弥远。夫诸《方等》《无生》、诸《三昧》经类,多此公所出,真众生之冥梯也。”法护受到如此高的评价,在两晋之际的佛教界罕有其匹。
晋太熙元年(290年),晋惠帝司马衷即位时期,爆发了历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当时洛阳、长安一带兵祸接连,民不聊生。这个阶段,竺法护便带领竺法乘等弟子来到凉州,继续从事佛经翻译及讲说活动。通过竺法护在晋惠帝之后译经的具体名称、时间、地点可以明确的看出,竺法护的大量经典是在他驻锡凉州时期翻译的。竺法护翻译的《光赞般若经》在凉州沉睡了几十年后才重新回到长安。
竺法护在晚年,又把佛教的传播线,扩展成了深入研究佛教的面,即在长安青门外建立敦煌寺,草创汉传佛教史上最早的学派——关河学派,为弘扬佛教培训人才,也使竺法护名声远播,时人称为“敦煌菩萨”。他创建的敦煌寺,被誉为中国最早、最大规模的佛经翻译场所。
永嘉二年(308)十月,竺法护于敦煌圆寂,时年七十八岁。《高僧传》说“护世居敦煌,死而化道周洽,时人咸谓敦煌菩萨也。”竺法护圆寂后,长安僧众在他曾住守过的敦煌雷音寺内修建一座灵骨塔永为纪念,后世称为敦煌菩萨塔。
佛说盂兰盆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 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不。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往期回顾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