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人生靠什么?(下)

前文回顾:

观照|人生靠什么?(上)


第二、靠自力不靠神意


在《阿含经》里,佛陀曾告诫弟子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是教信徒根据佛法的指示,自己去精进行持,才是学佛的正法;若学佛的人自己不努力,依赖他人或佛菩萨去救他,那是很难办得到的。


试想,一个人自己懈怠不进,或多作恶不肯行善,想求佛菩萨保佑,如果佛菩萨满足了这样的愿求,无异是自相矛盾。在学佛标准的四依中,有“依法不依人”的准则,这里的法是理智的,是不可更改的,也才是真正靠得住的。


依于法,自能致力,必得成就,否则放弃自力,只靠他力,就有问题。如佛陀最聪明的弟子阿难,以为佛陀与他很好,就自己不用功,后来遇到摩登伽女的引诱,几乎遭难,怀着羞愧的心向佛陀自白:“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这正是告诫我们,修行要靠自力,而不是依靠他力,更不是依靠鬼神之意。


佛在世时,恒河边有一拜神的婆罗门教徒,向佛请示他的祈祷方法对否。佛说:“如将石头抛入河中,你向神祈祷它能浮上来否?”他答:“不会浮上来。”佛又问:“油浮于水,祈祷神能否使之沉下水底否?”他亦答:“沉不下去。”佛乃晓之曰:“人能积善修福,必得上升,欲堕不得;作恶因罪,自必下沉,祈祷上升,亦不可能,因果自作,与神无关,自不检点,求神何益!”


第三、靠真智不靠妄识


智是真实的,抉择是非,明确可靠;识是虚妄的,妄想分别,起灭无常,不可为则,故不可靠。但平常的人,障惑重重,隐蔽真智,都由妄心用事,造诸恶业,轮转生死,正如《楞严经》中佛对阿难说的:“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元常”就是真性,真性为“前尘虚妄相想”的妄心障蔽,真智不发,是非颠倒,便招造业轮回之苦,因此学佛标准的四依中有“依智不依识”的规定,而学佛的目标,也正在“转识成智”,方能离苦得乐。


持戒破妄,控制妄心,不随妄情所转,使其专注一境,妄去定生,由定发慧,真智现前,犹如金刚,锋利无比,斩除烦恼的葛藤,跃登解脱的胜境。


人生漫漫,种种皆靠不住,穷根探源也一定要找出一个靠得住的东西来,建立一个坚定的信仰。我们知道靠因果,即是正信因果,则信命运、信风水等都非真正的归依处。知道靠自力,不靠神意,则靠社会、靠朋友、靠财富、靠名位等亦多不是究竟的办法。知道靠真智,不靠妄识,则知我们平日的妄心用事,都无是处,须要从佛法中求得真知灼见,惑尽情空,才会有真正的依靠。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

☀巡觅
巡觅|访灵隐记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巡觅|信佛不是迷信

☀学处
学处|有关念佛的三个困惑,你是否也有呢
学处|佛法中的“药”
学处|学佛是对现实的消极逃避吗
学处|水陆法会都有哪些内容

☀观照
观照|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观照|用功修行时总是起妄念怎么办
观照|持戒会妨碍我们的自由吗
观照|人生靠什么?(上)

☀开示
开示|太虚大师:从信心上修成定慧学
开示|倓虚法师:破无明见法性
开示|虚云老和尚: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
开示|来果禅师:未悟以前犹自可,已悟以后事更多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常识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别境心所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③
常识|水陆法会的历史演变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根本烦恼①

☀素食
素食|离贪嫉
素食|日久心弥安
素食|离嗔
素食|补嘴空

☀分享
分享|普护物命生慈心
分享|国庆欢喜报四恩
分享|我是自己的第一位游客
分享|筝音起落间 处处皆禅意

☀赏析
赏析|敦煌五代绢画:药师琉璃光如来
赏析|(传)慈胜寺壁画二菩萨图
赏析|初唐阎宗造弥勒佛倚坐像
赏析|道信大师亲笔书写的禅宗三祖僧璨塔铭砖拓片

☀阅读
阅读|大慧宗杲禅师《礼观音文》
阅读|杯水不能熄车薪之火,萤光不能破幽谷之昏
阅读|玉琳国师:人间亦有扬州鹤,但泛如来功德船
阅读|虚心下贤,不存我慢

☀故事
故事|佛陀为何吃了三个月马麦
故事|为什么我们见不到佛菩萨的境界——道宣律师朝礼五台
故事|慈心因缘
故事|提婆达多的堕落

☀视频
视频|我在灵隐做志工
视频|静观众妙
视频|祈福:万类生灵 同游妙庄严域
视频|雨歇千峰翠 烟飞万木稀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论坛|第六届东方唯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学术综述

论坛|第六届东方唯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学术综述

2022年11月19日—20日,第六届东方唯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于线上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杭州市佛教协会、杭州市宗教研究会主办,杭州灵隐寺寺协办,杭州佛学院、东方唯识学专业委员会承办。会议汇集了浙江大学...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日照明尊者(371)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日照明尊者(371)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禅诗欣赏——山家不会论春夏 石烂松枯又一年

禅诗欣赏——山家不会论春夏 石烂松枯又一年

山居之三【宋】雪岩祖钦禅师夹岸桃花红欲然,洞中流水自涓涓。山家不会论春夏,石烂松枯又一年。“夹岸桃花红欲然”,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一片热烈浓郁的桃源春光;清溪两岸,桃枝夭夭,桃花红得好像要燃烧起来一般...

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

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

在佛教义理之中有着丰富的生态保护思想,如佛教的“放生”思想就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体现着佛教的“慈悲”精神,保护一切有情,以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从历史的发展背景来看,放生既有源于中国古代...

纪念|二月廿五 太虚大师圆寂日——志在整兴佛教僧会 行在瑜伽菩萨戒本

纪念|二月廿五 太虚大师圆寂日——志在整兴佛教僧会 行在瑜伽菩萨戒本

太虚大师,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生于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890年1月8日),圆寂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生于浙江海宁,近代著名...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201至300尊罗汉合集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201至300尊罗汉合集

五百罗汉,一般指释迦牟尼佛圆寂后参加第一次经结集的五百比丘,以大迦叶和阿难为首,还有一说为跟随释迦牟尼佛传道的常随众五百弟子。佛教传入中国后,五百罗汉在五代时得到特别尊崇。吴越王钱氏造五百铜罗汉于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