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四谛法之道谛四行相


道谛有四种行相:即道相、如相、行相、出相,这四相如其次第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所摄。


(一)道相,即由这圣道是圣者们证得涅槃真义游履的迹路,所以名道。


(二)如相,即一切烦恼皆由不如理作意所起,这道谛是如理作意所起,由此如理的道谛,能正对治不如理的诸烦恼,所以名如。


(三)行相,由行善能成办净心,令不颠倒,即成办名行:以心不觉悟真实,是由于无常等法,生起常等的颠倒妄执,此道行善能修治这颠倒心,令其远离颠倒而觉悟真实,故名为行。


(四)出相,即由此圣道,能趣出离的究竟涅槃,永离烦恼业苦,故名为出。


为什么于道谛作四行相观呢?由作此四观,能证得常、乐、净、我四种爱之永灭故。


前面所说的四谛十六行相观,皆通世间与出世间,其差别点有三:(一)世间行相,于所知境,不善悟入。出世间行相善巧悟入。(二)世间行相有障碍,出世间行相无障碍。(三)世间行相有分别,出世间行相无分别。


就是于诸谛中的无常苦等十六种所缘境界,起世间智行相作观察的时候,不能善巧地通达真如实性,故不善悟入。由于不能通达真如实性,即不能断除烦恼,故世间行相为烦恼所随逐,是有障碍。世间行相依名言门生起无常苦等戏论,故是有分别。


出世间智行相现前的时候,现证无常等义,断除烦恼,远离障碍,但不依名言戏论门,见此是无常等义。故出世间行相于所缘境界,善巧悟入,无障碍性,无有分别。




四谛中的前二谛,是世间因果,也就是杂染因果,流转因果,集谛是因,若谛是果。后二谛是出世间因果,也就是清净因果,还灭因果;道谛是因,灭谛是果。


这四谛的世出世间因果次第,为什么都是先说果法后说因法呢?这是因为在观理修行的时候,必须首先了知一切有漏果报皆苦,其次求知招致此苦的原因;了知灭苦,心须灭因,所以先说苦谛,后说集谛。


灭道二谛也是这样,了解究竟寂灭的解脱为乐,因而生起要求证灭的仰慕之心,由此而寻求解脱方法的正道,所以先说灭谛,后说道谛。故四谛的因果次第,不是依于法相生起的因果次第而建立,而是依于观理修行的因果次第而说的。









往期回顾




延期截稿,面向全国摄影人:第二届“东南佛国杯”佛教文化摄影大展

藏识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佛智端裕禅师
藏识|76年前的端午节 太虚大师在灵隐寺写了首诗
藏识|尘空法师遗著《无我》
藏识|龙宫海藏散天香 灵隐盛夏晒经忙

☀巡觅
巡觅|走出失去亲人的痛 观世音菩萨教我的两件事
巡觅|《佛说八大人觉经》之大心普济觉
巡觅|冷泉 我记忆中的清静之地
巡觅|冷泉初夏——草欹疑石坠 水定见鱼还

☀学处
学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我皆随学无有疲厌
学处|功德普皆回向 成就广大善法
学处|盂兰盆节供佛及僧 功德利益殊胜难思
学处|愿求无上佛道 度脱一切众生

☀观照
观照|既然“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现在何必着急呢
观照|每日念佛多少比较好
观照|忆佛念佛 久久为功
观照|佛是已觉悟的人 人是未觉悟的佛

☀开示
开示|虚云老和尚:楞严经意旨
开示|慈舟法师:念阿弥陀佛与普贤十大行愿
开示|太虚大师:人生之解析
开示|弘一大师: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

☀联灯
联灯|恒顺众生就是无原则地满足一切心愿吗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物语
物语|七叶树——根苗自是不寻常 托质偏于古道场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常识
常识|五停心观——对治烦恼的五种法门
常识|世界各地的佛弟子们如何庆祝卫塞节
常识|无限的慈悲:菩萨因何名观世音
常识|四谛法之道谛的总相差别

☀素食
素食|坦然
素食|解知足
素食|咬秋
素食|净心

☀分享
分享|雨中的青绿
分享|法水长流愿无量
分享|五年皈依路
分享|智孝之道报亲恩

☀赏析
赏析|敦煌莫高窟第332窟之珞珈山观音变
赏析|犍陀罗浮雕 “大光明之神变”
赏析|明代木雕彩绘罗汉坐像
赏析|唐代白石雕大势至菩萨立像

☀阅读
阅读|华严经赞
阅读|不朽
阅读|诵经时打妄想会怎样
阅读|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附科判)

☀故事
故事|无止境的“追求”
故事|净藏净眼转邪心
故事|实语守信的须陀须摩王
故事|佛陀的广长舌相

☀视频
视频|飞来峰元代造像——尊胜佛母龛
视频|云林走读之灵鹫飞来
视频|品味千年宋韵
视频|映日莲开白玉池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故事|戒贪得自在

故事|戒贪得自在

佛陀时代,有位婆罗门国王名叫多味王,平日信奉九十六种外道。一天,国王忽萌善心,欲行大布施,于是依照婆罗门教的规定,将其积聚如山的奇珍异宝,布施给需要帮助的人;若有人来求助,便请他自取一撮珍宝而去。奇怪...

常识|五停心观

常识|五停心观

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瞋众生慈悲观三、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五”,是五种对治烦恼的方法。“停”,止息、停止,止住妄心,停止贪、瞋、痴、散乱、障碍。“心”,指“虑知心”,...

二十四节气|立秋——萧飒凉风与衰鬓 谁教计会一时秋

二十四节气|立秋——萧飒凉风与衰鬓 谁教计会一时秋

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余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唐·司空曙《立秋日》尽管蛙还在鼓噪,蝉还在鸣唱高温带来的酷暑也丝...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会法藏尊者(311)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会法藏尊者(311)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高僧行迹|济癫僧传(20)

高僧行迹|济癫僧传(20)

二十  轮转回蛤蟆下火却说济癫出了寺门,先同众小儿在西湖上采了一回莲,采了又到石岩桥,望石阳里走去。到了教场桥,只见这么多人在那里围着看,他也挤上去一看,原来是个癞蛤蟆落在尿缸里浸得膨胀死了...

释教三字经|为沙弥 持十戒 比丘僧 具足戒 戒二百 又五十 尼增百 戒始足

释教三字经|为沙弥 持十戒 比丘僧 具足戒 戒二百 又五十 尼增百 戒始足

第二、讲到沙弥戒了。什么叫做沙弥呢?出家的人在未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以前,不管他(她)的年龄大小,男性都称为沙弥,女性则称为沙弥尼。沙弥,译成中文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的意思。沙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