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举难劝修④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九、有势不临难:


这个跟前面的“被辱不嗔难”刚好相反,当我们的力量弱小时,被人家欺负,没有办法反抗他,往往怀恨在心,一旦有了力量,非加以报复不可。当我们的力量强大之时,有权力、有财力或者有武力时,却不会仗势欺人,抱着慈悲、容忍的心,时时能够尊重别人,宽大为怀,不骄傲,不炫耀,不滥用自己的权力,这也是一般人很不容易做到的。


另一方面,当权力摆在面前而不去争取,能够视富贵如浮云,看势力如敝屣,也实在是很难的。一个学佛的人,在这方面要有特别修养的功夫,必须学习超越凡夫的心地,追求希圣希贤的境界,才能做到有势不临。


十、触事无心难:


当我们与外境接触的时候,能够不动心、不随境转的话,实在是不容易的。一般人的情绪,随着外境而有喜、怒、哀、乐种种不同的波动。好的境界当前,人家赞叹我们、夸奖我们几句,我们往往飘飘然的,感觉到非常高兴。面对违逆的境界,人家说了几句坏话,我们就非常的生气,甚至暴跳如雷,这就是我们对外境放不下,没有做到无心的功夫。


但是,我们如果有修养功夫,就不为外境所动了。我们接触外境的时候,要像镜子一样的,能够随缘、任运自然,面对外境,既不去攀缘,也不会执着,这样我们就会以空灵的心境,泰然地面对一切。


古时大德,曾经写了一首偈语,形容对外境无心的功夫:铁牛不怕狮子吼,犹如木人看花鸟。本来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不论世间千差万别的外境,缠绕著我们的周围,在我们面前显现了,我们都不去执取它,不为它所包围,所干扰,这就是触事无心。


十一、广学博究难:


广学博究,是做学问的方法,不论是世间的学问也好,或是出世间的佛学也好,我们都必须博览群书,广泛地了解,同时深入地加以研究,这实在不容易做到的。


我们做一个佛弟子,除了念佛参禅,还要充实自己,对佛法不分宗别派,都要加以研究。尤其是学做菩萨,行菩萨道,更是要“法门无量誓愿学”,所有的法门、学问,什么都要懂,我们要度化人家,不是凭着一点学问就足够了,而且需要多方面去研究的。


总而言之,广学博究,对一个现代人,尤其是佛教徒来说,是很需要的,它虽然是件不容易做到的事,但只要我们能够下决心,有恒心去下苦功,一定能够克服种种困难的。


前文回顾

每日一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断欲绝求②

割爱去贪

善恶并明①

善恶并明②

善恶并明③

转重令轻

忍恶无嗔

恶还本身

尘唾自污

返本会道

喜施获福

施饭转胜①

施饭转胜②

举难劝修①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释教三字经|祖龙树 立三观 空假中 归一贯

释教三字经|祖龙树 立三观 空假中 归一贯

天台宗以藏、通、别、圆为教,以空、假、中三观为观门。此三观理论出于北齐慧文禅师,而慧文禅师之三观,又因读《中论》而悟得。《中论》是龙树菩萨所作,因此可以说慧文的三观是祖述龙树而作的。慧文以中论一偈中之...

阅读|水陆仪文——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三十六)

阅读|水陆仪文——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三十六)

水陆仪文水陆斋①为普度盛典,金山仪文,相传昔于大藏放光。今藏无此文,世远不可考,未知尽出梁武皇祐律师②否?若夫始终条理,详而有章,凡圣交罗,约而能尽,辞理双得,则四明磐师③所辑六卷之文最为允当。况金山...

赏析|历经波折传入中国的千手观音

赏析|历经波折传入中国的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传入中国经历了一段波折。唐初武德年间,中天竺瞿多提婆携带细毡上画象、结坛手印经本进献高祖,但“太武见而不珍”,结果其僧抑悒而归。贞观年中又有北天竺婆罗门僧持梵本奉进,唐太宗即敕令智通共梵僧翻译...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忍心生尊者(338)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忍心生尊者(338)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开示|弘一法师:改习惯

开示|弘一法师:改习惯

吾人因多生以来之夙习,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环境之熏染,而自然现于身口者,名曰习惯。习惯有善有不善,今且言其不善者。常人对于不善之习惯,而略称之曰习惯。今依俗语而标题也。在家人之教育,以矫正习惯为主。出家人...

学处|观众生苦 发菩提心

学处|观众生苦 发菩提心

梵语“菩提”,译为“觉”或者“道”,觉道即是佛道。菩提心即是佛道心,简称道心。我们平常说发心,即指发道心、发菩提心说的。这个道心的本质,是大慈大悲,是与众生乐,拔众生苦。依此旨趣而修行,即是菩提心。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