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举难劝修④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九、有势不临难:


这个跟前面的“被辱不嗔难”刚好相反,当我们的力量弱小时,被人家欺负,没有办法反抗他,往往怀恨在心,一旦有了力量,非加以报复不可。当我们的力量强大之时,有权力、有财力或者有武力时,却不会仗势欺人,抱着慈悲、容忍的心,时时能够尊重别人,宽大为怀,不骄傲,不炫耀,不滥用自己的权力,这也是一般人很不容易做到的。


另一方面,当权力摆在面前而不去争取,能够视富贵如浮云,看势力如敝屣,也实在是很难的。一个学佛的人,在这方面要有特别修养的功夫,必须学习超越凡夫的心地,追求希圣希贤的境界,才能做到有势不临。


十、触事无心难:


当我们与外境接触的时候,能够不动心、不随境转的话,实在是不容易的。一般人的情绪,随着外境而有喜、怒、哀、乐种种不同的波动。好的境界当前,人家赞叹我们、夸奖我们几句,我们往往飘飘然的,感觉到非常高兴。面对违逆的境界,人家说了几句坏话,我们就非常的生气,甚至暴跳如雷,这就是我们对外境放不下,没有做到无心的功夫。


但是,我们如果有修养功夫,就不为外境所动了。我们接触外境的时候,要像镜子一样的,能够随缘、任运自然,面对外境,既不去攀缘,也不会执着,这样我们就会以空灵的心境,泰然地面对一切。


古时大德,曾经写了一首偈语,形容对外境无心的功夫:铁牛不怕狮子吼,犹如木人看花鸟。本来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不论世间千差万别的外境,缠绕著我们的周围,在我们面前显现了,我们都不去执取它,不为它所包围,所干扰,这就是触事无心。


十一、广学博究难:


广学博究,是做学问的方法,不论是世间的学问也好,或是出世间的佛学也好,我们都必须博览群书,广泛地了解,同时深入地加以研究,这实在不容易做到的。


我们做一个佛弟子,除了念佛参禅,还要充实自己,对佛法不分宗别派,都要加以研究。尤其是学做菩萨,行菩萨道,更是要“法门无量誓愿学”,所有的法门、学问,什么都要懂,我们要度化人家,不是凭着一点学问就足够了,而且需要多方面去研究的。


总而言之,广学博究,对一个现代人,尤其是佛教徒来说,是很需要的,它虽然是件不容易做到的事,但只要我们能够下决心,有恒心去下苦功,一定能够克服种种困难的。


前文回顾

每日一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断欲绝求②

割爱去贪

善恶并明①

善恶并明②

善恶并明③

转重令轻

忍恶无嗔

恶还本身

尘唾自污

返本会道

喜施获福

施饭转胜①

施饭转胜②

举难劝修①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防护|年前返乡,这些防护要点你得知道

防护|年前返乡,这些防护要点你得知道

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

赏析|观音经变图卷

赏析|观音经变图卷

此敦煌图卷《观音经变图卷》是横卷式的连环故事画。其故事内容是《妙法莲华经》(七卷本)中的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述观世音菩萨以神通力救济诸般苦难,游诸国土以三十三现身度化众生。此卷为伯希和当...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自明尊尊者(382)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自明尊尊者(382)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禅诗欣赏——也无风雨也无晴

禅诗欣赏——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宋】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穿林打叶声”好比世间纷扰,修道之人不...

华严法会|请佛住世 除谤法障

华严法会|请佛住世 除谤法障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七大愿请佛住世,可以除谤法障,得慈善根。佛有三身:一法身,乃中道之理体,无生亦无灭。二报身,乃因行功德圆满享受法乐之身,有始无终。以上二种佛身,均不须请求住世,而自然住世。三应化身,...

开示|印光法师:凡夫决定要修佛所开示之特别法门

开示|印光法师:凡夫决定要修佛所开示之特别法门

前者陈豫堂寄信来,言有六善女人求皈依,令其回信寄于阁下,为其分交。又言前次皈依之阮戚氏,法名德正者,即其夫人。知居士学佛多年,家人悉皆循化,为可钦佩也。不知居士于净土横超之法,能谛信否?今既有此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