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为何留钵给毗舍离城人民供养

  释迦牟尼佛与大比丘众五百人,在古印度毗舍离城的?祇园,缓步而行前往游化。当时,世尊回顾毗舍离城,不久后便说此偈:「今观毗舍离,更后不复覩,亦复更不入,于是当别去。」当毗舍离城中的人民,听闻到世尊所说的偈语,顿时都心怀忧愁,跟随在世尊的身后,各各堕泪,相互感伤地说:「如来不久将灭度,世间将要失去光明!」

  世尊告诉大众:「大众不要因此而忧愁感伤!世间上没有不坏之物,应该坏灭之物,想使它永远不坏,是不可能的。我过去因体悟「四事之教」,由此而得证。亦复为四部大众,说此「四事之教」。

  是那四法呢?第一法为「一切行无常」,世间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生灭;人的身体会有生、老、病、死的变化,乃至于每一个念头都是生、住、异、灭之现象,这就是诸行无常。第二法为「一切行苦」,众生迷惑于诸行无常之真理,对于外境产生苦乐的感受,而有忧喜之执着,因执着而造业,因造业而受苦。第三法为「一切行无我」;无我就是没有自性,一切诸法都是仗因托缘所生,当中没有一个实在的本体,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其本性是空。「涅槃为灭尽」为第四法,唯有彻底了达一切法是无常、苦、空、无我,灭尽一切烦恼,契悟涅槃寂静,才是最究竟之根本。不久后如来将入涅槃,你们当知!要普为一切众生宣说此四法之根本要义。」

  世尊开示圆满后,为了使毗舍离城的人民回去,随即变现一个大坑,分隔开比丘众与人民,世尊与诸比丘众在彼岸,人民在此岸。此时,世尊将自己的钵掷向虚空中,告诉大众:「你们要善加供养此钵,也应当供养高才法师,如此必能在漫长黑夜之中获福无量。」世尊留给毗舍离城的子民们佛钵后,随即前往拘尸那竭国。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六.八难品第四十二(二)》

  省 思

  众生迷心迷境,执着一切法是常、乐、我、净而生颠倒执着,因此造业受苦,轮回不已。若能在日常中思惟、修习「无常观」,触物即照,照见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等尘境,不论顺、逆境,都是无常,进一步洞悉诸法的本质是苦、空、无常、无我,以此对治心中的贪、瞋、痴等烦恼,让这念心清楚明白,处处作主。心不攀缘于无常生灭的诸法相,妄想自歇,这念本具的清净心自显。

 

点我:

相关文章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31、大象舍身救人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31、大象舍身救人

  前言: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

无诤,是修行者的美德

无诤,是修行者的美德

  有一天,目犍连的弟子和阿难的学僧在一起谈话,二人相约同声赞颂经呗,看谁唱诵最好、最妙、最胜。  这件事情被其他比丘看到,并且把这件事情告诉佛陀,佛陀就叫另一位比丘,去把这两个人请到讲堂来。  ...

阿难记忆力超群的因缘,原来如此!

阿难记忆力超群的因缘,原来如此!

  一天,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比丘们兴起这样的疑问:“贤者阿难过去生是修持何种德行,今世得以有如此殊胜果报,能将佛陀所宣说的微妙教法,全部忆持不忘,一字也不漏失?”  于是众比丘便前往佛陀的...

净土圣贤录续编新白话版6

净土圣贤录续编新白话版6

  清陆士铨  陆士铨,字近堂,是苏州元和人。早先学习扶鸾术(请神),是玉坛的弟子。后来为坛友祈祷病好,神教他礼拜“梁皇宝忏”。陆因此礼忏发心,就到天宁庵,受菩萨戒。正好这时有寂根菩萨,从极乐国来...

《百业经》:(10)豆蔻花──以花供塔生降花雨

《百业经》:(10)豆蔻花──以花供塔生降花雨

  法王晋美彭措金刚上师传讲  堪布索达吉译导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巨富施主,娶妻后过着幸福的生活,但美中不足的是一直膝下无子。他们祈祷诸天,后来众缘会合,一位最后有者入了施主妻子的胎中,妻子...

放生免患:25.救牛灭火正阳门老者《江慎修居士选录》

放生免患:25.救牛灭火正阳门老者《江慎修居士选录》

  《江慎修居士选录》【放生善报 第三章放生免患】  放生现报故事集----印光大师鉴定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铸板流通  民国十一年壬戍冬释印光谨撰  第三章放生免患  【原文】  25.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