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访寺院:亲近善知识(下)

前文回顾:

参访寺院:亲近善知识(上)


以上所述的是一般的善知识的相状,除此之外,世间还有稀有难得的大善知识。这样的大善知识更要随顺恭敬、拥护顶戴。


第一种是有证圣的善知识,就是有真实修行证悟的境界,有开悟的智慧,能够真正在真理上有所建立的善知识。


第二种是有大思想,对于经论十分通达,能够为众生指出时代性思想引导。思想是作为我们佛道前进的导引明灯,因此具有这样大思想的善知识,是作为一代众生的导引,是非常难能稀有的。


第三种是有大识鉴、有大愿力的善知识,他的理念、眼光、想法以及所做的事情都能够利益一代广大的有情众生,这也是难能稀有的大善知识。


关于亲近善知识,经文中有许多亲近的方法,在此试举以下几条:


  1. 给侍所需。能够常常随从侍候在善知识的身边,在生活上侍奉,听从善知识的安排。

  2. 礼敬供养。对善知识能在物质上以恭敬的态度礼仪而供养所需。

  3. 尊重仰戴赞叹。对善知识从内心尊重、随顺如佛菩萨,而不可有讥嫌之念心及思维,并常称咏赞叹德学教化之恩。

  4. 所有教敕敬顺无违。对善知识的教诲无疑信受,即便是违逆我意愿、想法或责备之言皆能恭敬接受,不违背而随顺实践。

  5. 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对善知识所教导的禅修道理、佛法知识,能用心学习善利纯熟。


除了如上亲近善知识五法外,我们还须要避免观善知识过失。因为在未成佛证法身前,皆有烦恼残习,善知识也未必每个人都没有习气业障,古德尚且有种种的磨难障碍,更何况是末法时代的众生呢。


凡夫心是充满主观的,以这样的心观察世界,所见自然难以清净圆满。若不善于发现善知识功德,很可能会顺着凡夫习气寻其过失,如此便无法对依止师生起净信和恭敬心。相应的,善知识所授教法也就无法对我们产生应有作用。因此,对于亲近的善知识必须具足信心,观德莫观失,切勿依自身情绪及立场随意评判。


我们今日亲近善知识,当珍重恭敬《瑜伽师地论》中所说具八种相貌的善知识,其指引我们修行解脱证道,使令我们能够超出三界,此恩德何止是山高海深?在无尽生死中,我们之所以能听闻佛法,种下善根,都不曾离开善知识的教导之恩。不仅是今生的善知识,也包括过去生的善知识。若无善知识携手相扶,我们可能仍在三恶道沉沦,所以应时常忆念善知识的恩德,如果能更进一步,如上述五种事师之法敬顺善知识而离过失,必能招感圣贤之师护念,善利莫大,速趋解脱。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

☀巡觅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巡觅|信佛不是迷信
巡觅|学习佛法二、三事

☀学处
学处|《妙慧童女经》中的“男女平等”
学处|极乐世界里的众鸟都说什么法
学处|怎样才名为菩萨
学处|为什么说五浊恶世难修难证

☀观照
观照|重法:主敬存诚,如面佛天
观照|闻声救苦 赴感随缘
观照|并非受苦 而是还愿
观照|早晚定课

☀开示
开示|倓虚法师:想离苦必须念佛
开示|虚云老和尚: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才算修行
开示|印光法师:病中法语
开示|憨山大师:学道十要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物语|先放腊梅凝瑞雪 次教春色到瑶池
物语|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物语|绰约新妆玉有辉 素娥千队雪成围

☀常识
常识|何谓阿鞞跋致
常识|“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
常识|佛弟子在清明这天应注意些什么
常识|弃睡眠盖

☀素食
素食|克己
素食|春食
素食|涵育以养深 浑厚以养大
素食|以虚养心 以德养身

☀分享
分享|今年春节,我选择这样过年
分享|这个春节更有年味
分享|人间有味是清欢
分享|万缘放下 清净念佛

☀赏析
赏析|敦煌藏经洞北宋绢画延寿命菩萨像
赏析|北魏延昌元年石雕一佛二菩萨造像碑
赏析|南宋梁楷《出山释迦图》的笔墨与禅意
赏析|青州东魏贴金彩绘石雕右胁侍菩萨像

☀阅读
阅读|王安石《归依三宝赞》
阅读|今日方闲
阅读|五更早起
阅读|慈悲道场忏法传——梁皇宝忏的由来

☀故事
故事|悭贪的苦果
故事|龙施女出家修道
故事|月氏国王与三智臣
故事|放逸的祸害

☀视频
视频|春雨如酥
视频|是亦众生 与我体同
视频|此外别无玄妙事 春风一夜长灵芽
视频|露红凝艳数千枝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周陀婆尊者(322)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周陀婆尊者(322)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百喻经故事——效其祖先急速食(69)

百喻经故事——效其祖先急速食(69)

效其祖先急速食——《百喻经》经文昔有一人,从北天竺至南天竺。住止既久,即聘其女共为夫妇。时妇为夫造设饮食,夫得急吞,不避其热,妇时怪之。语其夫言:“此中无贼劫夺人者,有何急事,匆匆乃尔,不安徐食?”夫...

华严法会|我常随顺诸众生 尽于未来一切劫

华严法会|我常随顺诸众生 尽于未来一切劫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九大愿“恒顺众生”,即是恒常随顺众生种类根性,以利益之,成就之。对于十方刹海一切众生,皆以普贤愿力,于彼性情随顺而化度之,执劳待役而承事之,饮食衣服卧具汤药而供养之,如父母师长而敬奉...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阿婆罗尊者(302)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阿婆罗尊者(302)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百喻经故事——贫人作鸳鸯鸣(47)

百喻经故事——贫人作鸳鸯鸣(47)

贫人作鸳鸯鸣——《百喻经》经文昔外国节法庆之日,一切妇女,尽持优钵罗华以为鬘饰。有一贫人,其妇语言:“尔若能得优钵罗华,来用与我,为尔作妻;若不能得,我舍尔去。”其夫先来常善作鸳鸯之鸣,即入王池,作鸳...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生即有灭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生即有灭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此章要作无常观。佛问出家弟子,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