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清代著名的画僧和诗僧——中国佛教史略之清代佛教(十四)



清初,明末遗民出家为僧的颇多。其知名的有戒显、澹归、药地、蘖庵、担当、大错等,这些人物都以诗文为世所重。而八大山人、石涛、石溪、渐江以擅画,被称为清代四大画僧。

八大山人,俗名朱耷,为明朝宗室,明亡出家,久居南昌,擅画山水、花鸟、木石,不泥成法,画笔以简劲胜。

石涛,名道济,亦明宗室贵族,俗名朱若极,号大涤子、苦瓜和尚等。善画山水、花果、兰竹,王麓台称他为清代江南第一画家,郑板桥亦极推重他的兰竹。

石溪,名髡残,自号残道人,受觉浪道盛衣钵,住金陵牛首山,每以笔墨作佛事,所画山水,有破逸风格。


渐江,名弘仁,善山水,好画黄山松石,晚学倪云林笔法,自成一家。这些人的画风,在清代四王、吴、恽六大家之外,各别树一帜,为艺术家所重视。

此外,如扬州的虚谷,焦山的大须,上海的竹禅等,都是清代有名的画僧。

清代的诗僧也不少,比较知名的有苍雪、天然、借庵、练塘、笠云、寄禅等。

苍雪(1587—1656)名读彻,云南人,著有《南来堂诗集》八卷,吴梅村很推重其诗(《梅村诗话》)。

天然(1608—1685)名函昰,番禺人,著有《天然和尚诗集》(一称《瞎堂诗集》)二十卷。


借庵(1757—1836)名清恒,字巨超,浙江海宁人,为乾隆道光间(1736—1850)焦山寺僧,诗名甚盛,著有《借庵诗钞》十二卷。

练塘为南京栖霞寺僧,与借庵齐名,寂后洪稚存题其墓碣,称之为“江左诗僧”,著有《旃檀阁诗集》。

笠云(1837—1908)名芳圃,湖南人,长沙麓山寺僧,诗书俱佳。王闿运、俞曲园等都推重他。著有《听香禅室诗集》八卷、《东游记》(日本纪行诗)一卷。

寄禅(1851—1912)名敬安,别号八指头陀,为清末著名爱国诗僧,著有《八指头陀诗集》正续共十八卷。

中国佛教史略 · 往期回顾

后汉
佛教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

后汉最著名的两位译经家:安世高与支娄迦谶

后汉其他译家与初期译经特点

汉地最初的佛教信仰

三国
佛教


除了英雄辈出,三国也是佛教戒律初传中土的时期

三国时期吴地的佛经翻译家与汉人西行求法的先驱

西晋
佛教


西晋时期的佛经翻译

西晋一代佛教的义学与传播
东晋
佛教


东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北方的传播

东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南方的传播


东晋高僧西行求法与朝廷信仰佛教

东晋时期南北两地的佛典翻译


东晋时期的佛教义学


东晋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

南朝
佛教


南北朝时南朝佛教的兴盛

南朝历代相承的佛典翻译事业


形成于南朝的佛教义学宗派雏形


摄论师与十诵律师


南朝的《涅槃经》“研究热”


南朝时期佛教与儒、道二教的论辩


南朝的佛教文学与艺术成就

北朝

佛教


汉传佛教历史上第一场“法难”


孝文帝后盛极一时的北魏佛教

北魏分裂后的佛教及北周武帝灭佛


北朝历代佛典翻译


由南朝传入北地的毗昙宗、成实宗和摄论宗


北朝的涅槃师、地论师和四论师


北朝的四分律师、净土师和楞伽师


北朝佛教之专重禅观


石窟造像在北朝的兴盛


宏伟庄严的北魏寺塔建筑

隋代
佛教


隋文帝、隋炀帝对佛教的提倡与限制


隋代佛典翻译和经录编撰


隋代佛教义学的发展及宗派的建立


隋代的佛弟子们如何修行


隋代佛教的艺术成就与国际传播

唐代

佛教


唐代三百年间佛教的兴衰

佛典翻译的兴盛与经录编撰的成熟


八宗并弘之天台宗与三论宗


八宗并弘之慈恩宗


八宗并弘之律宗与贤首宗


八宗并弘之密宗与净土宗


八宗并弘之禅宗


唐代佛教在民间的传播

唐代佛教和儒、道二家的争论与交流


唐代佛教的文学艺术与国际传播

五代
佛教


五代时期南北佛教的兴衰


禅宗与天台宗在五代时的传承


五代时北方佛教的义学与律学


五代佛教典籍的弘传与佛教艺术的发展

宋代
佛教

两宋佛教兴衰


宋代的佛典翻译与经录编撰


宋代三百余年间官私刻印的五部藏经


临济、云门、曹洞三宗在宋代的传承


南山律宗与贤首宗在宋代的发展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争


净土法门在宋代的盛行与禅教思想对儒家的影响


宋代佛教的国际传播和佛教文学艺术的发展

辽代

佛教


辽代诸帝对佛教的支持


辽代的寺院经济和佛教信仰


华严和密教在辽代的弘传


辽代净土、律宗及音释相关著述


辽代大藏经的刻印


保存至今的辽代佛教建筑

金代
佛教


金初诸帝对佛教的支持


金代的试僧制度与佛教管理


金代寺院的经济来源和慈善事业


禅宗在金代的弘传


金代的华严、密教、净土各宗


金代大藏经的刻印


金代佛教艺术之建筑、雕塑和壁画

元代

佛教


元廷对佛教僧众的礼敬


元代的佛教管理机构


元代寺院经济的畸形发展


元代的民间私刻藏经


元朝喇嘛教的著名人物


北方的曹洞和临济宗师


南方的禅门宗匠


元代天台、贤首二宗的代表人物


慈恩、戒律诸宗在元代的余绪

元代的佛像塑造及雕刻艺术

十一

中国佛教史略之元代佛教

明代

佛教


明太祖对佛教的整顿


明初的僧籍和寺田制度


明代诸帝对藏传佛教的优遇


明代著名禅师(上)


明代著名禅师(下)


明代教下诸宗的发展


明代律学的复兴和净土信仰的流行


明代居士对佛教的研究


明代佛教著述


明代的藏经刻印事业

十一

明代佛教的海外交流

清代
佛教


清廷对佛教的管理


清初诸帝对佛教的推崇


清代的刻经事业


清初临济宗天童、磬山二系的传承


清初曹洞宗寿昌、云门二系的传承及太平天国后江南禅宗尊宿


清代禅宗著述


清代弘扬净土的代表人物

清代
佛教

清代天台宗弘化大德


清代华严法系


律宗在清代的传承

十一

清初及清末唯识学代表人物

十二

清初著名居士

十三

清代中后期居士对佛法弘扬的贡献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百喻经故事——地得金钱(90)

百喻经故事——地得金钱(90)

地得金钱——《百喻经》经文昔有贫人在路而行,道中偶得一囊金钱,心大喜跃,即便数之。数未能周,金主忽至,尽还夺钱。其人当时悔不疾去。懊恼之情,甚为极苦。释义从前,有一个穷人在路上行走。途中偶尔拾到一袋钱...

素食|克己

素食|克己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格言别录》本日食单香椿拌黄豆素炒藕丝胡萝卜脆片-香椿拌黄豆-材 料香椿一小把、黄豆100克、盐、香油、醋做 法1、香椿洗干净,黄豆提前泡好2、锅中放水,水开后放入...

分享|人间有味是清欢

分享|人间有味是清欢

志工感悟  法布施从分享开始十几年前我来杭州旅游,第一次来到灵隐寺,就被肃穆壮观的殿堂、庄严的佛像深深吸引;后来我来到杭州定居,再次来到灵隐寺,心中多了份岁月的历炼与沉淀,对人生与...

只管劳作 不问收获——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访省佛教协会会长、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

只管劳作 不问收获——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访省佛教协会会长、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

走进光泉法师的方丈室内,远山树林全都收纳进室内。跟寺院深处的宁静不同,灵隐寺外,熙熙攘攘的游客不停往寺里挤,不时掏出手机在标志性景观前留影。这座千年古刹是杭州香火最旺的寺庙,日均接待人数上万,每年灵隐...

禅诗欣赏——金屑眼中翳

禅诗欣赏——金屑眼中翳

褒贬句【唐】云门文偃禅师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重,佛祖为何人?这是唐代禅门云门文偃禅师的一首喻法诗,昭示学人在悟道后,须破除法执,方得彻悟。“金屑”与“衣珠”,均喻示学人已开始悟道。但是如果...

开示|虚云老和尚: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才算修行

开示|虚云老和尚: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才算修行

世界上人由少至老,都离不了衣食住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把人忙死了。衣服遮身避寒暑,饮食少了就饥渴,若无房子住,风雨一来无处躲避,所以这三个字一样也少它不得。人道如此,其余五道亦是一样,飞禽走兽虎狼蛇鼠,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