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行迹|济癫僧传(23)


廿三  佛力癫中收万法


却说济癫对沈一道:“人生在世,只为这具臭皮袋要吃,我看你又无老小,终日忙忙碌碌何时得了?倒不如随我到寺里去做个和尚,吃碗安顿饭罢!”

沈一道:“我久怀此意,但恐为人愚蠢,一窍不通,做不得和尚,若师父肯带我去,今日就拜了师父,跟师父到寺里去。”

济癫道:“直截痛快,做得和尚!”

方吃完酒,济癫就领了沈一入寺来参见长老道:“弟子寻得一个徒弟在此,望长老容留。”



长老道:“也好也好。”遂命侍者烧香点烛,叫沈一跪在佛前,替他摩顶受记,改名沈万法。正是:







偶然拜师父,便成亲子孙;

何须亲骨肉,宽大是禅门。







次日,济癫无事闲坐,吩咐沈万法到灶下去扒些火来,万法道:“师父要火做甚么?”

济癫道:“我身上被这些饿虱子叮得痒不过,今日要寻他的无常,因此要火。”

沈万法听了就去弄了一盆火来,放在面前,济癫就脱下僧袍来,在火上一烘,早钻出许多虱子来,内中有两个结在一块不放的。

济癫笑道:“原来虱子也有夫妻,我欲咬死他,又怕污了口,欲要掐死他,又怕污了手,不如做个功德,请你一齐下火罢!”遂将僧袍一抖,许多虱子都抖入火中。



口中作颂道:







虱子听我言,汝今当记取。

既受血气成,当与皮肉处。

清净不去修,藏污我衲里。

大仅一芝麻,亦有夫和妇。

靠我如泰山,咂我如甘露。

向此一炉火,切莫生惊怖。

我身自非久,你岂能坚固。

抛却蠕动躯,另觅人天路。

咦!烈火光中爆一声,

刹刹尘尘无觅处!







济癫复将僧袍穿上道:“他不动,我便静。快快活活!”一面说,一面往外走。



济癫一迳走到王公家里,恰好开始办丧事,济癫对王婆道:“你又不曾请得别人,我便替你指路罢!”遂高声念道:







面果儿王公,秉性最从容;擂豆擂了千百担,蒸饼蒸了千余笼。用了多少香油,烧了千万柴头,今日尽皆丢去。平日主顾难留,灵棺到此,何处相投?咦!一阵东风吹不去,鸟啼花落水空流!







众人把棺材直抬至方家峪(地名,即山谷),略歇下,请济癫下火,济癫手执火把道,大众听著:







王婆与我吃粉汤,

要会王公往西方;

西方十万八千里,

不如权且住余杭。









济癫念罢举火,亲戚中有暗笑的道:“这师父倒好笑,西方路远,还没稽查,怎么便一口许定了住余杭?”

正说不了,忽见一人走到王婆面前作揖道:“恭喜婆婆,余杭昨夜令爱五更生了一位令郎,令婿特使我来报个喜信。”

原来,王公有个女儿,嫁在余杭,因是有孕,故未来送丧,今听说产了儿子,满心欢喜,忙问道:“这儿子生得好么?”

那人道:“不但生好,还有一桩奇事,左胸下有‘面果王公’四个朱字,人人疑是公公的后身。”

众亲友听了,方大惊骇,知道济癫不是凡人,却都来围著他问因果。



济癫见众人围得紧,便跳在桌子上,一个筋斗,露出前头的东西,众人都大笑,济癫趁人喧笑,便一迳走了。

离了方家峪,进了清波门,一直到了新宫桥下,沈平斋的药铺中来。沈平斋却不在家,那沈妈妈往时最敬重济癫,忙请进堂中奉茶,亲备酒请他。

济癫见了酒,不管好歹,一上手便吃了十余碗,已有些醉意,沈妈妈又托出一碗辣汁鱼来,济癫也不推辞,吃一碗酒,又喝些鱼汤,不知不觉吃得十分酩酊,方才作谢起身。

沈妈妈见他醉了,嘱咐道:“你往十里松回去,那里路静,你醉了须要小心些。”



济癫糊糊涂涂的应道:“我和尚一个空身体,有甚小心?今夜四更时,你们后门倒要小心。”竟跌跌撞撞的去了。

沈妈妈听见济癫说话蹊跷,到了四更天不放心,叫人悄悄到后门去看,不期果有个贼在那里挖壁洞,那时喊将起来,方逃走了。自此益发敬重济癫,就如“活佛”。

待  续


第一回  静中动罗汉投胎

第二回  来处去高僧辞世

第三回  茅屋两言明佛性

第四回  灵光一点透禅机

第五回  近恋亲守身尽孝

第六回  远从师落发归宗

第七回  坐不通前真苦恼

第八回  悟得澈后假癫狂

第九回  有感通唱歌度世

第十回  无执着拂棋西归

第十一回  扫得开突然而去

第十二回  放不下依旧再来

第十三回  色迷情禅心愈定

第十四回  酒醉性大道偏醒

第十五回  施绫绢乞儿受恩

第十六回  化盐菜济公被逐

第十七回 不甘欺侮入净慈

第十八回  喜发慈悲造藏殿

第十九回 显神通太后施钱

第二十回 轮转回蛤蟆下火

第廿一回 解僧馋贵人施笋

第廿二回 触铁牛太守伐松



编辑|慧容

责编|妙声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常识|五位百法(合集)

常识|五位百法(合集)

学习佛法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为不了解名相的含义所障碍,并且法相名词多以万计,更不容易从各个名相之间得到系统的认识。但是,假如我们能够从某些有系统性的名相去学习,而弄清楚其意义和联系性,也很容易克服这一困...

阅读|亲近善知识——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二十八)

阅读|亲近善知识——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二十八)

亲师古人心地未通,不远千里求师问道,既得真师,于是拗折①拄杖②,高挂钵囊③,久久亲近。太上④,则阿难⑤一生侍佛;嗣后历代诸贤,其久参知识者,未易悉举。只如慈明老人⑥下二尊宿:一则杨歧⑦,辅佐终世;一则...

历史|慈恩、戒律诸宗在元代的余绪——中国佛教史略之元代佛教(九)

历史|慈恩、戒律诸宗在元代的余绪——中国佛教史略之元代佛教(九)

普觉英辩(1247—1314),受慈恩学于柏林潭,弘法于秦州景福寺,道俗称为无佛世之佛。云岩志德(1235—1322)从真定龙兴寺法照学慈恩教义。至元二十五年(1288)朝命江淮诸路立御讲所三十六所,...

开示|虚云老和尚:怎能因为忙了就不讲威仪呢?

开示|虚云老和尚:怎能因为忙了就不讲威仪呢?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既然说识得心无寸土,那就算了,何必...

赏析|北齐石雕思惟菩萨及胁侍像

赏析|北齐石雕思惟菩萨及胁侍像

思惟菩萨及胁侍像北齐 汉白玉雕刻-高47.7公分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此作品以主尊半跏思惟菩萨像为中心,左右各有一僧一菩萨立于莲台上。背后为透雕的双树,双树上刻有六身飞天及中央一身结跏趺坐合掌的菩萨。主尊头...

论坛|第六届东方唯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学术综述

论坛|第六届东方唯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学术综述

2022年11月19日—20日,第六届东方唯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于线上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杭州市佛教协会、杭州市宗教研究会主办,杭州灵隐寺寺协办,杭州佛学院、东方唯识学专业委员会承办。会议汇集了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