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行迹|济癫僧传(15)


十五  施绫绢乞儿受恩


却说济癫在刘行首家住了一夜,不像模样,故起个早,踏着冰,走出了清波门。思量身上又寒,肚里又饥,不若到王太尉家中去,讨顿早饭吃了再算计,遂一迳望着万松岭一路走来。

打从陈太尉府前走过,那门公见了,就邀住了说:“师父哪里去?我家老爷甚是想你,且坐坐去!”慌忙进去通报了。太尉走出厅上,请济癫相见。济癫忙上前问讯。

太尉道:“如何久不相见?”

济癫道:“自从远先师西归,受不过众和尚的气,回天台去了年余。回来,就要来望太尉,又被新长老拘束得紧。三日前,承火工的好情,私下与我吃了三碗,吃得兴动,故此瞒了长老,私自出来了两日。今日就便来望望太尉。”



太尉道:“你空心出来,必定肚饥了。叫取汤来!”

济癫道:“贫僧汤倒不消。”

太尉笑道:“不要吃汤,想是要吃酒了!”遂叫当值的整治了许多酒肴出来。

济癫也不作客气,竟大啖大嚼,一连吃了十五六碗酒,道:“够了!够了!且别太尉回寺去。”



太尉道:“你腹中虽然饱了,我看你身上穿这件破直裰,又赤条条的露两只精腿,岂不着怕冷?”

济癫道:“冷是冷,但这个顽皮袋没甚要紧,且自由他。”

太尉道:“你虽如此说,我倒替你看不过!我今送你一匹绫子、一个官绢、一两银子,做裁缝钱,你去做件衣服穿穿。”

济癫道:“一个穷和尚,穿了绫绢衣服,甚不相宜,但是太尉的一番好意不好拂得,只得领受了。”



太尉叫人取来,付与济癫。济癫道:“贫僧受了太尉这等厚惠,何以报答?也罢,太尉明年上冬,有一大灾,我替你消了吧!”

因向太尉讨出出一个香盒,并纸笔来,在纸后不知写些什么,放入盒内封盖好了,亲自付与太尉道:“可将此盒供奉在佛座之前,倘明年有灾时,可开来看,照字而行,包管平安!”

此时太尉也还似信不信,不期到了明年上冬,太尉忽染一个痈背,大如茶瓯,痛不可忍,百医不效。忽想起济癫封的香盒来,取出开看,却正是一个医背的方儿。那太尉如法医治,便立见功效,方知济癫是个神僧。此是后话不提。



却说济癫得了绫绢银两,拜别了太尉出门,正要回寺,才走下万松岭,看见五六个乞儿,冻倒在那里,号寒泣冷。

济癫甚是不忍道:“苦恼子!苦恼子!人都怕我身上寒冷,谁知又有寒冷过我的?可怜!可怜!”

济癫遂近问道:“你们冻倒在此,可要人周济么?”

一众乞儿听见周济二字,都拼命扒起来,看时,却是个穷和尚,身上褴褴褛褛,也同我们差不多的人儿,叹了一口气,又都睡倒。



济癫道:“我问你们要周济不要,怎的看我一看,不做声,又睏倒了?”

众乞儿道:“我们饥寒如此,看么不望人周济?但看你这个和尚,穿得与我们也差不多,说甚么大话?”

济癫道:“难怪你们冻得这般模样,原来一味地欺人!我虽是个穷和尚,却有那财主的货物在此。”

遂在怀中取出绫子官绢,袖子里摸出一两银子,拿在手中道:“这不是么?”



众乞儿见了,便都不怕寒冷,一齐扒起来,围着济癫道:“老师父!你身上单单薄薄的,难道不留些自己做衣穿,都舍与我们么?”

济癫道:“我若自要做衣穿,又叫你们做甚么?但是这绫绢,你们不合用,可拿到城里市上去换些布匹,分匀了做衣裳方好。”

说罢,将绫绢银两,一齐付与乞儿,自己竟回灵隐去了。众乞儿欢欢喜喜,俱道是活佛出现,救度众生,忙忙入城去换布不提。

【待续】


第一回  静中动罗汉投胎

第二回  来处去高僧辞世

第三回  茅屋两言明佛性

第四回  灵光一点透禅机

第五回  近恋亲守身尽孝

第六回  远从师落发归宗

第七回  坐不通前真苦恼

第八回  悟得澈后假癫狂

第九回  有感通唱歌度世

第十回  无执着拂棋西归

第十一回  扫得开突然而去

第十二回  放不下依旧再来

第十三回  色迷情禅心愈定

第十四回  酒醉性大道偏醒



编辑|慧容

责编|妙声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历史|清初及清末唯识学代表人物——中国佛教史略之清代佛教(十一)

历史|清初及清末唯识学代表人物——中国佛教史略之清代佛教(十一)

慈恩一宗,自明末昭觉广承于杭州莲居庵讲《唯识》,其弟子灵源大惠、古德大贤、新伊大真等继之,入清传承不绝,时称莲居派。大惠曾讲《唯识》于京师及苏杭等地,著有《唯识自考录》。大贤弘法云栖,智旭曾从他听《唯...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别境心所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别境心所

前文回顾:常识|五位百法:心法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遍行心所欲、胜解、念、定、慧五个心所,缘各别的境相而得生起,故名别境。这五个心所,不像遍行五法周遍行于一切境起,只能对于各别的所乐(欲),决定(胜...

学处|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学处|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六祖惠能大师写下“菩提本无树”偈颂后,五祖为了保护他,一边淡淡地说了一句“亦未见性”,一边却潜往碓坊,以杖击碓三下来暗示六祖。六祖领会了五祖之意,便于当夜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为他解说《金刚经》。...

学处|观众生苦 发菩提心

学处|观众生苦 发菩提心

梵语“菩提”,译为“觉”或者“道”,觉道即是佛道。菩提心即是佛道心,简称道心。我们平常说发心,即指发道心、发菩提心说的。这个道心的本质,是大慈大悲,是与众生乐,拔众生苦。依此旨趣而修行,即是菩提心。我...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德妙法尊者(329)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德妙法尊者(329)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历史|元代天台、贤首二宗的代表人物——中国佛教史略之元代佛教(八)

历史|元代天台、贤首二宗的代表人物——中国佛教史略之元代佛教(八)

此外,天台、华严、慈恩、戒律诸宗,仍余绪未绝。如天台宗的湛堂性澄、玉岗蒙阔、浮休允若、大用必才、绝宗善继等;华严宗的仲华文才、大林了性、幻堂宝严、丽水盘谷等;慈恩宗的普觉英辩、云岩志德、吉祥普喜,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