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教三字经|为沙弥 持十戒 比丘僧 具足戒 戒二百 又五十 尼增百 戒始足





第二、讲到沙弥戒了。什么叫做沙弥呢?出家的人在未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以前,不管他(她)的年龄大小,男性都称为沙弥,女性则称为沙弥尼。


沙弥,译成中文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的意思。沙弥、沙弥尼戒同样是十条: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


第三、讲到比丘戒了。比丘,包含乞士、怖魔、破恶三种的意思。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可算面面俱到,所以称为具足戒。


第四、比丘尼戒呢?女性出家受具足戒,名比丘尼。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戒条,和比丘戒比较起来,增加了一百条,尼众的戒法才算完足。


释教三字经 · 前文回顾

无始终 无内外 强立名 为法界

法界性 即法身 因不觉 号无明

空色现 情器分 三世间 从此生

迷则凡 悟则圣 真如体 须亲证

证者谁 释迦尊 大悲愿 示诞生

处王宫 求出离 夜逾城 人不知

入雪山 修苦行 六年来 习寂定

从定起 出山来 坐树下 心镜开

启大教 说华严 尘刹海 现宝莲

愍凡愚 不能听 隐尊特 显劣应

说阿含 第二时 四谛法 接小机

证四果 出生灭 演方等 破法执

第四时 谈般若 二乘转 教菩萨

开显圆 法华会 学无学 得授记

涅槃经 最后说 显真常 扶戒律

五时教 如是说 亦融通 亦分别

化道圆 归真际 双树间 吉祥逝

荼毗后 分舍利 阿育王 变古制 

碎宝末 造浮图 役鬼神 遍阎浮

优填王 始造像 令后人 修供养

大迦叶 命阿难 结集经 石窟间

修多罗 是经藏 毗奈耶 是律藏 

阿毗昙 是论藏 正法隆 外道丧

藏分三 部十二 遇有缘 作佛事

汉明帝 梦金人 求圣教 遣蔡愔

腾兰来 经像至 初译经 四十二

善男女 皆生信 求出家 期现证

建十寺 安僧尼 三宝备 始于兹

溯源流 知宗派 宗有十 分大小

成实宗 六代盛 高僧传 可为证

俱舍宗 陈至唐 五代后 渐微茫

此二宗 是小乘 律小大 七大乘

传心印 为禅宗 佛拈花 迦叶通

授阿难 为二祖 次第承 皆可数

第十二 号马鸣 造起信 大乘兴

十四祖 名龙树 入龙宫 华严遇 

传世间 法雨澍 造诸论 施甘露

廿八祖 达摩尊 来东土 示性真

离文字 要亲证 有慧可 得心印

传僧璨 为三祖 信心铭 超今古

第四祖 名道信 知无缚 解脱竟

五祖忍 居黄梅 东山上 道场恢

第六祖 名慧能 传衣钵 道大行

六祖下 二禅师 南岳让 青原思

南岳下 一马驹 踏杀人 遍寰区

青原下 一石头 石头路 滑似油

分五家 派各别 临济宗 行棒喝

玄要分 宾主别 人与境 夺不夺

沩仰宗 示圆相 暗机投 义海畅

曹洞宗 传宝镜 定君臣 行正令

云门宗 顾鉴咦 一字关 透者希

法眼宗 明六相 禅与教 无两样

既明宗 须知律 持五戒 本乃立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素食|咬秋

素食|咬秋

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

恭迎|二月十五 释迦牟尼佛涅槃日

恭迎|二月十五 释迦牟尼佛涅槃日

2023年3月6日  农历二月十五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大慈悲父,无上医王。为怜病子设权方,示现已云亡。法性真常,寿命实难量。最后的应供和说法过去的大德高僧曾用“机薪既尽,应火潜辉”来说明本师...

防护|开工防护不能少,这份指南请收好

防护|开工防护不能少,这份指南请收好

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

禅诗欣赏——粥罢教令洗钵盂

禅诗欣赏——粥罢教令洗钵盂

洗钵去【宋】宏智正觉禅师粥罢教令洗钵盂,豁然心地自相符。而今昏饱丛林客,且道其间有悟无。“粥罢教令洗钵盂”,古来许多学僧参访学道时,师父并没有跟他们讲说什么高妙的佛法,总是叫他们先去洗碗扫地,很多人却...

常识|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的本迹

常识|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的本迹

观世音菩萨,有本有迹,《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云:“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这是显示菩萨之本。彼既成佛,而又示现菩萨,以大悲...

阅读|心有则业有,阎老子铁棒未放汝在——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三十三)

阅读|心有则业有,阎老子铁棒未放汝在——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三十三)

果报(一)经言:“万法唯心①。”错会者,谓无心则无因无果,故不患有业,唯患有心。有业无心,阎老子其奈我何!遂安意造业,无复顾忌。不知无心有二②:如理思惟,用心之极,而自然入于无心三昧③者,真无心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