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百喻故事广释:27、效医鞭伤

27、效医鞭伤

人生一切的苦难,大都是行为的错误而来的业报。反过来说,一切的幸福快乐,也是智慧的行为而来。所以智慧是一切幸福快乐的泉源,欲成佛解脱生死非智慧不可。这样说,世间的一切争夺、造业,也是无知的妄动。由智慧抉择去做的行为是正当的行为,由愚痴无知去做的事情便是造业罪恶的行为。

从前有一个人,很向往国王宫中的富贵荣华生活,希望能侍奉国王,即不必费多大心力,而能享受荣华富贵。而且每餐都是食山珍海味,住宫中金碧辉煌的房屋,何等的快乐。不久真的谋得侍奉国王的职务。可是接任以后,就不是想像那样的轻松。比方整理国王的衣帽,并不是做粗活那样随便,讲究的是整齐,又要讲究位置,又必须小心翼翼的做事,一不小心使国王不高兴,便是要脑袋搬家。

有一次他粗心大意的把国王的帽子挂在下衣的架子,把下衣挂在帽子的钩上,国王看到了十分生气,便立即下令,用鞭子抽打四十大鞭。他的屁股被打得皮开肉烂,而痛苦不堪!国王便命御医医治他的鞭伤,御医用马粪敷在他皮肉腐烂的地方,很快的就痊愈了。

当时有一个傻子,见到他被人打伤,用马粪敷上去马上就痊愈了,心里感到很有趣,回到家里便命他的儿子用鞭抽他的屁股,儿子先是不肯,他说:你应听从爸爸的命令,我有最好实验打伤的灵药,你让我试试这药方的灵验,不然你就是不孝。既然父亲这样说,儿子也拗不过他,便用皮鞭打他的屁股。打得皮开肉烂,才从国王那边学来的马粪药方,敷在伤处。结果不是想像那么容易,枉受一场的痛疼。

佛经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说忏悔回头马上成一个好人。有人即只学做做样子而已,没有忏悔之心,亦没有回心向善之意。听说诵经、礼忏可以消灾解厄,也照念照拜,其心不在焉,怎能消除罪业呢?

某教说,神能给世人赎罪,所以就照祈祷,照礼拜。事后坏事照做,这样能赎罪吗?凡事有利则有弊,方法也有正即有邪,有真有假。真心信仰修行,或学正法则有利益,而且有目的和意义。若方法用偏了,或假心假意,不但骗他人也骗了自己,更欺骗了神佛,将来会有什么果报呢?

这是一个譬如的故事,国王譬如众生的心,傻瓜的人譬如我们每一个人的色身。古人说:形为心役。佛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众生的轮回生死,乃至劳劳碌碌一世,都是心造的业,心支配这个色身。但是有时身体也会影响心理。比喻说,身体饥饿、寒热、生病都影响到修行用功的情绪。而且影响进道退道或颠倒堕落。傻瓜的人将国王的衣帽互易其位,即譬如颠倒的行为。以恶为善,以邪为正,以假乱真,皆是颠倒,必受轮回生死的痛苦。

要想离开生死轮回的苦恼,必须修行以离一切欲,离一切颠倒。这就譬如打得皮开肉烂的时候,用药敷在伤处,即得痊愈一样。可是世间有糊涂透顶的人,他学佛法竟以贪欲来修不净观。加重了造业,加重轮回生死,乃至受苦无量无边,这不是傻子鞭打自身以验马粪的灵验吗?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禅宗思想 救人先救己 有着深刻的意义

禅宗思想 救人先救己 有着深刻的意义

禅宗是佛教几大宗派之一,其教义礼法讲究的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并且对其信奉者有着极高的人文主义要求。而关于禅宗思想的理解,我们也可以用禅宗弟子悟道的方法。说是在某处山间古刹,小...

佛教故事:佛学故事:嗔恚之报

佛教故事:佛学故事:嗔恚之报

嗔恚之报(一)须菩提少年时代与众不同,性情多变,集聪明智慧、乐善好施、嗔恨炽盛于一身。他家里很富有,父亲常常给他零花钱,然而他不愿做金钱的奴隶,常常把钱施舍给穷人,有时看到衣衫褴褛的孩子很可怜,甚至...

佛教故事:高僧大德的故事:竺佛调 (了尽生死)

佛教故事:高僧大德的故事:竺佛调 (了尽生死)

竺佛调 (了尽生死)竺佛调是佛图澄的徒弟,在常山寺住了好几年。他道法纯朴,不以华美言辞为装饰,时人都因此看重他。有两兄弟素来信奉佛法,住处离常山寺有百里之遥,但常常徒步来礼拜焚香。哥哥的妻子忽然间病...

陈大惠:抱怨是一种毒药

陈大惠:抱怨是一种毒药

烦恼的根源都在自己生气,是因为你不够大度;郁闷,是因为你不够豁达;焦虑,是因为你不够从容;悲伤,是因为你不够坚强;惆怅,是因为你不够阳光;嫉妒,是因为你不够优秀。凡此种种烦恼的根源都在自己这里,所以...

达真堪布:身体有缺陷,能否打坐,是否影响临终往生净土?

达真堪布:身体有缺陷,能否打坐,是否影响临终往生净土?

达真堪布:身体有缺陷,能否打坐,是否影响临终往生净土? 问:我有点驼背,打坐时脉能否拉直?想请问上师怎样练习才能纠正?驼背会影响到达极乐世界吗?另外我的腰椎4、5节及骶椎有间盘突出,这样可不可以双...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把烦恼还给你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把烦恼还给你

有一个富翁虽然富甲天下,但是每天仍然过得闷闷不乐,他担心子女不孝顺,他忧虑老病会来临,他挂念富贵不长久,他恐惧死亡的逼迫。他让自己活在无尽的烦恼里面。他的隔壁住了一对年老的乞丐夫妇,他们既没有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