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百喻故事广释:33、伐树取果

33、伐树取果

人是万物之灵,有智识,有才能,有远见,有良心,有道德才是万物之灵。事事皆能思前思后,打算将来的事情,方有万物之灵的价值。可是现实的人生,事事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管将来者比比皆是。譬如杀人而劫财!做盗偷为业,强奸谓娱乐。贪污而欲发财,有花言巧语欺骗为能事的,皆可说是伐树取果。

从前有一位国王,在王宫花园里种了一棵非常高大的果树,每年都结实累累而且很甜美的果实。这个果实不但是甜美,而且吃了会健美青春,所以非常珍贵。国内国外人民听到这样珍贵的果实,谁不想吃这珍果呢?可惜是生在皇宫之内,国王的宠物谁敢打这个主意呢?

有一天外国来了一位特使贵宾,国王把他安排在花园中宾馆里。这位贵宾也早就听说国王花园里有一棵珍贵的果树,也很想尝一尝珍果的滋味。可是国王没有赐食又怎么能够开口呢?第二天很荣幸的国王召见了。国王问他:特使不远千里而来,有何指教?大王,真不敢当,此次奉敝国的国王之命,特奉献贡品前来,望国王不弃请笑纳。国王非常的欢喜,就赐宴招待特使。

宴后对特使说:花园中有棵果树,树已生果,果甚甘美,食之青春永驻,唯此树高大,果在树中不知如何取给使者食才好?待一会,国王就命令说:来人啊!持利斧将果树砍断,取一些果食给特使吃,然后又命人将果树接回去。可是过了几天树就枯萎了,树叶和果实都掉了满地才后悔,不该把果树砍断,今后已经没有这甘美又健美青春的珍果可吃了。

各位大众,人是有智识,有远见的动物,可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和享受,不惜把将来的幸福和前程都断送掉。故事中的国王为一国的人君,我想不致于傻到不知一棵树砍断了不会再活的道理。故事只是一个譬如而已,譬如有很多意义。举几个例来说:

做儿女的未成年之前,事事都要依靠父母,有求必应。不论衣、食、住、行、读书、医药费一切都是父母的心血。甚至一生所努力省食俭用所积来的财产都要给儿女。儿女应是万分的感激与孝顺才对,但是偏偏给父母失望、伤心,岂不也伤害了自己的人格和前程吗?

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这里是我们的国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应当同舟共济。可是有人欲破害社会的安宁,有人要做汉奸,或发国难财,国家败了我能安乐吗?

朋友之间互相提携、互相帮助,即是互相有利互相成功。见利忘义挖他人的根,也挖自己的根。社会国家都是一体的互相帮助即互相利益。互相相害即互相有害。佛法说:互相因果我们要做忠孝节义的人,或是要做不忠不孝不义的人,要做流芳百世的人,或是要做遗臭万年的人只是我们一念之间而已。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钟茂森:华严科学宇宙观浅探_二次宣讲(第四集)

钟茂森:华严科学宇宙观浅探_二次宣讲(第四集)

钟茂森:华严科学宇宙观浅探_二次宣讲(第四集)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华严科学宇宙观」。我们上一次讲到华严的「全息理论」,这一章还没有讲完,我们紧接着来讲。 全息理论是英国剑桥大...

悉真论-空行与仁波且之鉴别

悉真论-空行与仁波且之鉴别

空行与仁波且之鉴别根桑仁泽 转论一说到圣者,人们大部分都会错误认识,以假为真,不是把仙人当做圣者,就是把有特异神通的高人当做圣者,或者是把著书立说论理之善士当做圣者。其实这些都是把凡人当圣者,这种行...

不盗保财

不盗保财

《佛说十善业道经》云:“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  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    二、多人爱念。    三、人不欺负。    四、十方赞美。    五、不忧...

佛教故事:大德讲故事:第三十则·聪明的毗舍离

佛教故事:大德讲故事:第三十则·聪明的毗舍离

第三十则聪明的毗舍离舍卫国波斯匿手下有一位大臣,名叫梨耆弥,家中非常富有。他有七个儿子,六个大的儿子已经娶了妻子,剩下第七个儿子,也到了该娶妻的年纪。梨耆弥心里想:「我年纪已经很大了,又只剩下这一个...

佛教故事:父母的爱:关心母亲

佛教故事:父母的爱:关心母亲

关心母亲当你1岁的时候,她喂你并给你洗澡,而作为报答,你整晚哭着。当你3岁的时候,她怜爱地为你做菜,而作为报答,你把一盘她做的菜扔在地上。当你4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下彩色笔,而作为报答,你涂满了墙与饭...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最没自信的人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最没自信的人

最没自信的人有一次,国王派遣军队去抵御入侵的敌人,行列中有一个胆小鬼,骑着一匹黑马去杀敌。由于在战场上不前进不行,但是他又怕被敌兵打死,就就心生一计:把死亡战士的血涂个满脸全身,躺在死人堆中,假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