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年少时夜间行走,正心诚意神灯紧相随

北宋名相吕蒙正,小时刻家中异常贫苦,幼时被父亲抛弃,与母亲相依为命,不只家无恒产,连住的地方也没有,只能借他人废弃的破窑洞为居所,靠乞食过日子。吕蒙正小时刻乖巧懂事,协助母亲挖野菜、捡木柴,帮母亲乞食,为母分忧。同时也很好学,经由村落黉舍的门前,听到里面学生朗朗的读书之声,就倚在门外倾听,然后把所听到的背下来。这样一天过一天,无形中也在累积学问。

吕母是一个忠诚的佛教信徒,居心仁慈、厚道、与工资善,应用空档之余,免费协助村人洗衣服,织绵布,是以获得村落世人的爱戴,人人也都很愿意赞助他们。尤其是当地有一寺院叫作木兰寺,里面的削发众对他更是疼爱有加,不只让吕蒙正到寺院里吃三餐、读书,到了晚上,也允许他应用佛前的佛灯来看书。这样经由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吕蒙正本身的学业、品德都迅速增长。

吕母教子有方,尤其对这个孤儿异常疼惜,天天晚上不管多晚,她都站在破窑洞的前面翘首望着儿子归来。不知从什么时刻开始,吕母发明每一天晚上都有两盏灯笼送着吕蒙正回来,一开始以为是削发众护送的,后来才发明并不是,因为到了窑洞前面,既没有见到人影,而灯笼也就自动消失了,天天晚上都这样。吕蒙正他并没有看到,他只认为是月光朦胧,因为有了月色,所以天色不黑。母亲当然心明如镜,晓得这是儿子不仅学业有成,也是德望所归,就加倍留意教导吕蒙正。

一天夜晚,吕蒙正过了常日还家的时间还没有回来,吕母焦急的愿望着,打了四更,天就要亮了,这时才看到有一小我影徐行而来,头上只有一盏灯笼护送着,不像以前是两盏灯笼。这时吕母的心中明白了七八分了。等吕蒙正回到家,母亲就叫吕蒙正跪下,声严厉色地责问:今天你有没有做错了什么?你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呢?吕蒙恰是一个很老实的人,对母尤其孝顺,就如实地禀告说:夜深人静正赶着回来的时刻,近邻村一位姓谢的恶棍拦住了我的去路,说他困惑太太跟别人有私通,非得要我帮他写一封休书弗成。我当时不准许,可是他软磨硬泡,死赖活缠,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为他写了,我才能脱身回来,是以才回来这么晚。让母亲大人挂念,其实是儿子忤逆不孝,万望母亲饶恕原谅。

吕母一听,立时明白了。告诉吕蒙正说:你呀!真是有失德性。为人要不时处处做好事、积德事。你年纪轻轻,不懂得长短曲直,更不晓得他人之家常琐事与家里长短,青红皂白辨不清,假如坏了良心,冤枉了大好人,出了人命,岂不是铸成了大错吗?这一席话讲得吕蒙正茅塞顿开,不等天亮,急速跑到近邻村去找那位恶棍,跟他说休书上出缺点的地方,要更正一下。当拿到休书的时刻,急速撕得破裂摧毁,向恶棍道歉,谢绝了这回事。当吕蒙正又赶回到破窑的时刻,母亲远远的看见儿子的身前身后,又亮起了两盏红灯。

这显示什么?神灯是伴跟着德性,一个有德性的人,不必向神明点灯,本身就有灯;假如怀抱着邪恶不正的念头来求佛菩萨、求神明,那根本不响应,弗成能达到效果。有句话说:神明存在于正直之心,我们只要正心诚意,本身就是神明。所以城隍庙两旁的对联就说:举念奸邪,任你烧香无益;居心正直,见我不拜何妨?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圣法长老:《应作慈爱经》的利益_关于禅修的问答

圣法长老:《应作慈爱经》的利益_关于禅修的问答

《应作慈爱经》的利益在佛陀时代,有五百位居士出家成为比库,他们的修行很好。有一天,他们请求佛陀允许他们前往森林里禅修,佛陀许可之后,他们就出发,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 庄,寻找适合的森林。供养他们的村...

素食主义大行其道 科技大佬为何热衷人造肉领域

素食主义大行其道 科技大佬为何热衷人造肉领域

近日,一款素肉汉堡出现在美国知名大厨David Chang的餐厅Momofuku中。尽管这款汉堡中没有肉,售价还高达12美元,但却非常受欢迎。这款汉堡中的素肉来自于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 F...

长寿王经

长寿王经

长寿王经 僧佑录云安公失译经人名今附西晋录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诸比丘。昔有菩萨为大国王。名曰长寿。王有太子。名曰长生。王治国以政。刀杖之恼不加吏民。风雨时节五谷丰熟。有邻国王...

星云法师中大讲“财富” 称不应只向钱看

星云法师中大讲“财富” 称不应只向钱看

昨日(2011年4月13日)下午,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创会人星云大师来到中山大学,对该校师生发表演讲。这位85岁的高僧、知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看上去与普通僧侣并没有太多不同之处:着...

生意人放弃事业学佛出家,会造成失业和社会退步吗?

生意人放弃事业学佛出家,会造成失业和社会退步吗?

生意人放弃事业学佛出家,会造成失业和社会退步吗? 问:生意人放弃事业学佛出家,会造成失业和社会退步吗?海涛法师答:那是因为你不了解出家的意义,如果你了解出家是真正的奉献,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一般如果是...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贵贱部 第十章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贵贱部 第十章

贵贱部 第十章如婆沙论云。有威德者。即名为贵。无威德者。即名为贱。又为鬼王者。即名为贵。受驱使者。即名为贱。贫富如何。答。有威德者。多饶衣食。仆使自在。即名为富。身常驱驱。恒被敦役。粗食不闻。弊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