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

静心篇:无欲修禅,怡性处世

禅心禅智,追求的是静;禅理禅事,证的也是静。静自心始,忘我为静。静由意生,无欲则静,心烦气躁之人,参悟不了佛法禅道。唯有拥有恬淡平和的心境,方能入禅悟道。

禅道如此,人生也是如此。以平和之心面对生活,以怡情怡性为人处世,得意时能够淡然处之,是真君子胸怀;失意时能够泰然受之,是大丈夫风度。

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

有人请教慧海禅师:大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回答:有。

是什么呢?

慧海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那个人不解: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

慧海回答: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那人又问。

慧海回答: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去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那人一脸迷惑:这就是你的与众不同之处?

慧海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那人恍然明白:原来心无杂念的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

心无杂念,一切随缘,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看破。达到了这一境界,我们就能在任何场合下保持最好的心理状态,从而实现完满的自我。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广行法师:佛会生气吗_佛陀对罗睺罗尊者生气的故事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广行法师:佛会生气吗_佛陀对罗睺罗尊者生气的故事

佛还会生气吗?这是肯定的。佛是会生气的,但是佛的生气那不是嗔恨心,它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爱护之情。这就好比是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生气的时候,不是嗔恨心,是父母对我们的爱护之情。比如,罗睺罗尊者小的时候说谎...

佛光大学首创全国唯一素食学系招收统测考生

佛光大学首创全国唯一素食学系招收统测考生

佛光大学即将成立国内第一个素食学系,杨朝祥校长(左二)前往台北素食博览会,主持佛大主办的全国素食创意料理竞赛。宜兰佛光大学率先成立全国第一个「素食学系」,参加今年四技甄试入学统测,各界询问度相当热...

高振农教授:上海龙华寺的峨眉山僧人

高振农教授:上海龙华寺的峨眉山僧人

高振农教授:上海龙华寺的峨眉山僧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高振农峨眉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相传是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显灵说法之说起源于何时,已无从查考。但据有关传说,早在晋代已经建有普贤...

相信佛法 依教奉行  命运可以重启

相信佛法 依教奉行 命运可以重启

​我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自从当了“瘾君子”,人生就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从天堂跌落至地狱,乌云盖顶,前程尽毁。母亲也因我的事,过度伤神、悲愤难过而憾然离世。我曾发誓再也不重蹈覆辙了,可瘾上来了,...

印良法师:智力与智慧

印良法师:智力与智慧

智力与智慧智力和智慧是我们经常提起的话题,似乎这一字之差的智力和智慧是一个意思了。其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待我慢慢道来方之此言不谬。智力和智慧,从何而来?学中来。学有三法:上学用神,中学用心,下学用...

贪欲犹如焚身之火

贪欲犹如焚身之火

远古时候,在西方的国土有一位势力庞大的顶生王,由于拥有七件绝世宝物,使得周围各国没有不臣服于他。这七件宝物就是:能飞行的金轮、白色的大象、红青色的马、明月珠、貌似天仙的王后、贤能的文臣、勇猛的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