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人物故事:宏海法师:圆果法师的往生瑞相实录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分享一位圆果法师往生的实录。实际上,我们一听到记载下来的这些成功往生的圣贤们啊,总觉得好像有点距离,他们是他们,我们是我们。实际上生的是一个世界,往的是一个净土,是息息相关的。给大家讲这个的意思是,断疑生信,就是他们能,我们也能。往生了以后,他们是这种境界,我们同样也是这种境界,面见阿弥陀。这些圣贤们,有的当然是即身成就而往生了,有的是乘愿再来,像神僧一样,是表这个法的。

圆果法师,他原来在世间,福报就很大,他在部队上已经做到很高的指挥官了,但是后来就弃官出家了,在五台山。因为他很有水平,所以他出家以后就会讲法。讲经说法到什么地步呢,大白天的时候,降天华,我们说天雨妙华嘛,缤纷如雨,就这么厉害。

因为他还有这个因缘,在嘉靖年间,有这个倭贼老是来扰乱。他当时到了杭州以后,住在佛慧寺。那里的巡抚,就知道圆果法师的道行很高,就来请益他。你看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高僧的功德,所以他能发起来这个心,动念头来请益,甚至连护国都来请他出山。

结果圆果法师说:哎呀,你不要让我出去,我是一和尚,出去有啥用呢?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你不要害怕,三天以后这些倭贼自然就会退的。那么果不其然,显的神通,三天以后,倭贼正在扰乱之际,见云中就出来天兵天将,齐刷刷地给现在其前,有好几千人,吓得这些倭贼就全部退却掉。所以你看说到做到,这个就是护国,大家知道都是他的威力。

那么讲我们的重点,他的落脚点,就是行在净土,要往生西方。他临终的时候跟弟子们说,我坐化了以后,你们先不要荼毗,就是不要火化,十年后再行此法。我们也不知道这个神僧的行履,为什么说要有这十年。可能是十年以后才有人有福报听闻和见到这个圣境因缘吧。

为什么这么说呢?到了十年以后,果不其然,抬着他的木龛去火化。到了野外,还没有正式点火的时候,突然他坐的这个木龛自己起火了,燃烧以后,灰烬无余,烧得什么都没有了。但是,当时的因缘成熟了,就是为僧的,为俗的,在场的有数千人,目睹了一个光辉的事件。

咸见云中,现出西方境界。就是大家都齐刷刷地看见,就在云端,极乐世界就现前了。而且里面讲到说: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金沙地、楼阁宫殿,并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之所严饰。就是跟《弥陀经》里边讲的一模一样。

不仅仅看见这些依报,大家都看见正报,就是开出来了青黄赤白的莲花,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种种奇妙,与佛经所说,无有差别。就是当时整个天乐盈空。你看这个因缘,殊胜不殊胜。

我们现在哪里还能见到这样的大德,哪里还能见到这样的往生瑞相圣境。今天我们借着这个因缘,能够用摄像机拍下来,讲给诸位听,已经是了不得的因缘了。这个圣境现过以后,天乐响完了,大家都走开了以后,这个境界才灭掉。

当然,我们虽然在因缘中遇不到这样的好事,可是我们发愿往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芬陀利讲堂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79节:第十二章 圆满人生,职业成就事业(2)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79节:第十二章 圆满人生,职业成就事业(2)

丝绸南路平坦宽阔,事异时移,如今的玄奘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战战兢兢都不敢在白天上路的偷渡僧人,不再需要小心翼翼沿途闪躲多走许多弯路,更不必担心取水时被人一箭射死--他的行李从一个单人背囊变成了数以吨计的...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佛度五百释子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佛度五百释子

佛度五百释子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真金色光明无量。然而佛在世时,有五百释迦族子弟,因过去罪障业缘,眼中所见佛身皆是一片灰黑,此五百释子见此景象,皆伏地痛哭,为不能得见如来金色身而悲恸万分。世尊劝...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偷宝衣的村夫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偷宝衣的村夫

偷宝衣的村夫一个从小在乡下长大的人,有一天混进王宫,偷走了国王的一套宝衣,然后逃走了。第二天国王发现后,即刻派人从四面八方去追他,没多久,小偷就被逮捕了。他被捉到国王的面前受审,但是他坚决否认:「这...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18集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18集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18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上一次把本文核心的一句「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讲解圆满,我们用了相当的时间,因为这一...

乘宗法师:护念众生

乘宗法师:护念众生

护念众生一个菩萨去观照众生苦的时候,就像是看着一个迷路的小孩。他跟我们一样,想要得到一个最圆满、平安的快乐,想要远离所有人间的烦恼和痛苦,但是用错方法了,一直不断地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地用尽各式各样的...

人死后有三种力量决定他的去向

人死后有三种力量决定他的去向

人当在出生的时候,就已决定了死亡的命运。所以,生的情景未必可喜,死的情景也未必可哀。以佛法来说,若不出离生死,都是可怜悯者!因此,信佛学佛的人,平日所做的佛事,在临命终时最能得力。平日修行有素,命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