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八大人觉经》十讲第三讲01

星云大师《八大人觉经》十讲

第三讲 多欲为生死的根本01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八大人觉经》中的第一觉悟是说佛教的世界观;从第二觉悟一直到第七觉悟是说佛教的人生观。

佛教讲到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三际;讲到空间,有此世界、他世界、十方无量的世界;讲到有情,有佛、菩萨、天、人等的十法界众生。佛教所包含的道理虽很广泛,但佛教所讲的还是以人生问题为主。

说起人生问题,就会联想到人生所必须的衣食、育乐、婚姻等等的问题上去,其实,这些问题虽然重要,但人生最大的问题还是生死问题。

今日大家所标榜的都是在谋求人类的幸福,但科学的发达,艺术的昌明,文学的优美,政治的进步,并不能完全解除人类的痛苦,因为科学、艺术、文学、政治只能改善人类的生活,但不能解脱人生的生死。

众生在三界六道里轮回,生生死死,受著无穷的苦迫,这都是由贪欲引起的。学术进步,物质文明,并不能叫人少欲知足,欲望多了,苦,自然也就多了。

苏东坡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一切学术改进人的生活,但也助长人的欲望,所以科学也好,艺术也好,文学、政治也好,对人类是功罪参半,它增进人类的幸福,也带给人类苦恼。

欲壑难填的世间,大家争求著声色货利的欲乐,对于欲乐中隐藏的痛苦,并不畏惧,这都是由于众生迷失本性,在生死轮回中,以苦为乐,积习难返,终日为欲所囚,而不知道向佛法中寻求解脱。

经典里有这么一段故事:在印度恒河的岸边,有一队背著鱼笼从市场赶回家的妇女,在路上遇到一阵豪雨,这时,天渐渐的暗下来,但离家还有五、六里的路途,正当她们无法可想的时候,恰好有一个花店的主人留她们在家过夜。屋内全是花,充满了芬芳的香味,她们辛苦了一天,非常疲倦,但躺下来后,却怎样也睡不著,芬芳的花香使她们反而感到不习惯,直到晨鸡报晓的时候,她们都还不能入睡。其中有一个聪明的女人,去把鱼笼拿来放在床头,腥味盖覆花香,这样,她们才安然的睡了一会儿。

被欲所囚的世间,污秽腥臭,大家久处其中,反而以为快乐,就如喜闻腥味的那群妇女一般。

当然,欲,不一定完全是坏的,经里说欲有杂染欲和善法欲之分。内心不净,贪著外境的名利声色是欲,有著为人服务的理想从事社会福利的工作,也是欲。所以,每一个人应增长善法欲,而减少杂染欲。

可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是杂染欲,而不是善法欲,难怪佛陀在说法的时候,常常诃欲了。

大家所希望满足的欲望,不是眷属增多的欲,就是资用丰富的欲;不是升官发财的欲,就是长生不老的欲。其实这些欲就真能带给人快乐吗?父子、母女、师生、僚属、夫妻、兄弟、亲友、僮仆等的眷属欲是满足了,但是,亲爱的眷属有时反而成为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兄弟阋墙,父子反目,夫妇离婚,僮仆害主,恩爱的眷属反目后连路人都不如,聪明的人,何必一定要满足眷属欲呢?

除了眷属欲,人的资用欲也很强烈,衣食住行要求其丰富,土地金钱是越多越好,每个人都希望资用方面的物质能够增加,其实,有时反为资用的物质拖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的生命、人格,往往为资用欲而葬送。财色当前,朋友义气可以不管,良心道德可以不问,人不成其为人,就给资用欲拖累了。

除了眷属欲、资用欲以外,还有自体欲,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总希望面容要美丽,力气要强健,寿命要久长,可是世相是无常的,青春不常在,美貌能几何?就是古人说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在赫赫的功业之下,也不知受了多少辛苦哩!

综观多欲的人,苦恼越多。贪财,得到财不一定快乐,人为财忙的很多;贪名,得到名不一定快乐,人为名累的很多;贪色,得到色不一定快乐,人为色亡的很多;可见‘多欲为苦’的这句经文,实如警世的晨钟!

古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的境界就是无欲的境界,人能无欲,品格自然高尚,苦恼自然减少。你看那些功名场中的人物,你看那些坐贾行商的众生,为了求名求利,不惜曲躬谄媚,说些花言巧语,大家做著欲望的奴隶,还以为快乐,这是多么的悲哀!

当然,佛教并不是绝对要人禁欲的,佛教是要人遵行中道的态度,对于眷属、资用、身体等的欲望固然不可纵,但也无法完全脱离,所以,应该以智化情、以行善法欲而离烦恼欲。

翻开印度的历史,就知道当佛陀住世的时候,印度社会有一部分在家人是纵欲的乐行人,‘今朝有酒今朝醉’尽量使生活奢靡享受;另一部分是修习外道的苦行人,是绝对禁欲的。苦行者不但断绝男女欲,他们对于衣食住行都是用最刻苦的方法磨炼自己。对于吃的东西,只用水中的绿苔,或是草根树皮花果之类聊以充饥,他们不穿衣服,终日裸著身体,有的坐在荆棘之上或是悬岩之边;有的卧在水边或是火旁。这些无益的苦行,徒然苦了自己,并不能因苦行而解脱。舍离了乐行欲,又为苦行欲所囚,这终不是解脱的方法。所以佛陀成道后,发出他真理的宣言,要修道者远离苦行(禁欲)与乐行(纵欲)的二边,而遵行中道的修行方式。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陈景润是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no-mobile{display: none;}...

达真堪布:把自心安住于佛的圆满智慧中是作意而安住吗?

达真堪布:把自心安住于佛的圆满智慧中是作意而安住吗?

达真堪布:把自心安住于佛的圆满智慧中是作意而安住吗? 问:在修持破瓦法时,叫“吼”的时候,观想自己的心已经跟阿弥陀佛的心、跟阿弥陀佛的智慧融为一体了。最后叫五个“啪的”,进一步地把自己的心完全安住于...

净土法门法语:修学发心,第一个度冤亲债主

净土法门法语:修学发心,第一个度冤亲债主

诸位同修,你在修持的时候,不要单单想着自己,应当把自己所修学的功德统统回向历劫冤亲债主。我今天所修行的,我有功德,功德分给你们大家共享,希望你们不要找麻烦。我修行,你们都有功德,你们都得好处;你找我...

童子命都是几月出生的

童子命都是几月出生的

童子命,有两种说法:1、童子命是道教典籍记载为妖邪附体的一种形式,即童年附体,意思是人从童年时期开始,就被妖邪潜伏进身体。 民间传说童子命是前世某种形态生命转世投胎而来;其中,民间传说童子的来历(五...

佛教故事: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二讲)

佛教故事: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二讲)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二讲)净空法师讲述华藏图书馆录影室问:各位观众,上一集老法师开示神通,告诉我们所谓神通是一切众生真如本性的功用,是人人本来都具足的。但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使得本性神通,几乎大...

达真堪布:想供养布施却没有条件怎么办?

达真堪布:想供养布施却没有条件怎么办?

达真堪布:想供养布施却没有条件怎么办? 修行要积福,积福要供养、布施,但是没有能力的情况下怎么做呢?达真堪布解答:佛法里讲的布施、供养,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做。我们有条件、方便的情况下,可以做实物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