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我们的痛苦佛菩萨知道

一切有情众生,只要在轮回里面,由自身善恶业所感召,都有一个本质性的特点,就是苦的感受。这个苦果来自于他所造恶业的业力。

比如我们这个世间叫娑婆,又叫堪忍。表明什么?这个世界的众生很苦,但是他还能够忍受,所以称为堪忍。

忍受了以后,感觉系统越来越麻木,还不以痛苦为苦,甚至等而下之,以苦为乐。于是他生起不了强烈的出离之心,就在这个苦不堪言的世界当中,不断轮回,不断造业,苦的程度越来越加剧。

为什么每一位众生的内心深处,需求一种宗教?研究宗教学的学者认为,“宗教”来自于人类内心的一种脆弱,一种无奈,一种对痛苦的拯救希求。

确实,来到这个世间的众生都脆弱,就好像我们面对地震、海啸,种种自然灾害,会感到无助一样。航行在大海当中的渔民为什么要信妈祖?他面对未知的海洋,心生恐惧,因为不知里面有什么危险等着自己。这种心理促使他要抓住一样保护伞。

那这种信仰是不是就是空的,就没有呢?

之前讲过,地球众生,一直在受着一种高级智慧生物的关注,我们在这个宇宙当中并非孤苦伶仃。同样的,佛菩萨也确实存在,并且对待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把一切众生看作是自己的亲生子女,我们的痛苦,佛菩萨也能感受到。

佛心无念,但是知道一切众生的念头;无相,能够显现种种的形象救度众生;无心,以众生的心为心。我们要了解,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无量无边的佛刹当中,诸佛如来都在怜念我们这些流浪的、痛苦的众生,就好像一个慈母怜念她的子女一样。

如果佛不曾宣说,众生是不会知道这个真相的,受苦时,觉得我独自在受苦,没有人关心,很绝望,很无助。殊不知当下就有一位大慈大悲的父母在关注我们,在想方设法解决我们的痛苦。

那法藏菩萨——就是阿弥陀佛的因地,正因为感知到九法界众生、尤其是轮回六道众生的痛苦,他要设法解决众生的痛苦。而让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刹土,把我们这些苦难众生接引到安乐彼岸去。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禅宗“参话头”的功夫应该怎么用?

禅宗“参话头”的功夫应该怎么用?

  问:禅宗参话头的功夫应该怎么用?  明贤法师:禅宗的参话头功夫异常关键,禅门的这一宗尤其是南传禅法得以延续,到宋代今后的禅门的这种样板基本上是以这种功夫为核心的,所以这个用功方法一定要知道,假如...

钟茂森: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下)-2011年新

钟茂森: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下)-2011年新

钟茂森: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下)-2011年新 2011年新加坡弘法大会—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集) 2011/1/1 新加坡博览中心第一大厅 档名:57-0...

佛教故事:心静自然禅:态度决定宽度

佛教故事:心静自然禅:态度决定宽度

态度决定宽度态度决定我们对事物的热爱程度。如果我们对自己所干的事业没有高度热忱的话,那就最好别去做这件事。态度是人生行动的温度计。好比生铁要放在一定温度的熔炉时才能达到融化的效果一样。态度是可以改变...

索达吉堪布:为何不少佛教徒在事业方面不求上进?

索达吉堪布:为何不少佛教徒在事业方面不求上进?

索达吉堪布:为何不少佛教徒在事业方面不求上进? 一辈子费尽心机谋求的财富地位,实际上只是身外之物 问:很多人无法理解佛教徒在事业方面不求上进。为什么会有这种印象? 索达吉堪布:我们一辈子费尽心机谋...

佛教故事:微型小说:看起来不合适的或许正是最合适的

佛教故事:微型小说:看起来不合适的或许正是最合适的

看起来不合适的或许正是最合适的一位游客走累了,坐在坚果树下休息,他注意到前方一根细藤上面结了个巨大的南瓜。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真是很荒谬。游客暗自嘀咕,如果让我来创造这个世界,我会让万物回到它们本来的...

【禅茶一味】如果人生如茶,煎熬就是一种成全

【禅茶一味】如果人生如茶,煎熬就是一种成全

每天与您分享佛法,感悟人生! 欢迎您的加入! 点击日期后面(辽宁省明月禅寺)即可关注 喝茶是一种心情,品茶却是一种心境。真我时刻,手执香茗,心素如简,人淡如茶。人需要一种淡然、朴实、淡名利、淡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