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以禅入茶 犹是梦中人

近日来体内烦闷,精神倦怠,无日不以茶相伴。日中一壶,晚间半盏,竟习以为常。刘琨《与兄子兖州刺史演书》: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汝可致之。我难道也象刘越石一样,需要清茶来消解心头的积郁吗?
  茶禅一味

茶香初发,书卷才开,以茶伴禅,以禅入茶     喝茶时每每喜好翻阅禅书,或晴窗,或秋夜,或春雨,或冬雪,茶香初发,书卷才开,以茶伴禅,以禅入茶,往往自成佳趣。茶味只在一时,琼浆玉液,过颊即空,参禅也是如此。禅机稍纵即逝,只在电光石火间,快捷如箭。     《景德传灯录》记载了这样一则公案:药山惟严禅师有一天饭后在园子里散步,看到寺里烧饭的饭头,就问道:你在寺院里多长时间了?饭头规规矩矩地回答说:三年了。老禅师看了他一眼,说道:我怎么一点也不认识你?饭头莫名其妙,以为老禅师参禅参糊涂了,便走开了。药山问饭头的话,全是一片拳拳之意,只是为了点悟他,只是要启发他一点灵根,说至我再么一点也不认识你时,禅机已如狂风骤雨,劈头盖脸打来,可怜饭头愚鲁,竟然饭头惘测,发愤而去。千载后读此,我为此僧叹息不已。     王老师(普愿禅师)也是位得道高僧,有一天在园子里喝茶,看见一个小和尚从小径走来,就将杯底的残茶泼了过去。小和尚回头一看,见是普愿禅师,便露齿笑笑,王老师也笑笑,并翘起一只脚,小和尚不懂,王老师便起身回了方丈。这小和尚却是个伶俐的,大概是读多了武侠小说的缘故吧,到了晚上便一个人悄悄来到方丈,大有让师父传授上乘武功心法的意味。方丈的门果然开着,王老师果然没睡,正在打坐,看见小和尚,就问道:你来干什么?小和尚行了礼,垂手道:师父今天在园子里用茶泼我,是不是要提示我什么?王老师看了他一眼,缓缓道:那么我后来翘起一只脚又是什么用意?小和尚张口结舌,无言而退。在这两则公案里,禅机不迟不早,不紧不慢,只在一时,参得透便悟,参不透便驴年也钻不出去!那个被普愿禅师泼了一身残茶的小和尚事后虽有所领悟,却已是亡羊补牢,错过了大好禅机。     秋夜岑寂,虫声唧唧,灯昏茶冷,掩卷太息:人生天地间,以无为有,以变为常,四时嬗递,悲苦交集。虽有佳茗,得之于一时片刻,过后便香消玉殒,总成空事。我佛言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天地本空,万法本空,我也空,人也空,书也空,茶也空,秋夜、虫声、忧苦悲伤也空,王老师、药山惟严、饭头、小和尚也空那么何为禅?何为茶?何为我?何为人?何为药山惟严王老师及饭头、小和尚?一切只是镜花水月、篱落蝶梦而已!     苦茶和尚评曰:冷兄几证空矣。     而我的以茶伴禅、以禅入茶也只是痴人梦语!     苦茶和尚评曰:仍是梦语,犹有这个在。     不知篱落梦醒时,蝶翅上是否染有茶香?     苦茶和尚评曰:犹是梦中人,不免著相。此是冷兄可叹处,也是世人可叹处,更是山僧可叹处。
点我:
标签: 禅茶精神

相关文章

知道普洱茶汤为什么会浑浊吗?

知道普洱茶汤为什么会浑浊吗?

一、芽头居多,茶叶显毫 普洱春茶芽头居多,茶叶上的绒毛较多、也就是通常说的显毫居多。 普洱 • 凡朴香生活...

国际禅茶文化节在武夷山举行 促两岸茶文化交流

国际禅茶文化节在武夷山举行 促两岸茶文化交流

2016年11月17日-18日,一年一度的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在中华武夷茶博园举行,来自日、韩、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一带一路” 国家以及海峡两岸三地佛教界、文化界、茶学界精英齐聚武夷山,凭借“茶和...

新手学泡茶,掌握“三步走”一定不会错

新手学泡茶,掌握“三步走”一定不会错

刚开始学泡茶的时候,往往面对一款茶无从下手,是每个新手都会碰到的问题。这个茶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来泡?泡多久?泡茶的步骤是什么?面对这一堆问题在脑海中纠结,刚开始学泡茶,首先先掌握好泡茶的基本思路。目录...

心无杂念,饮一杯好茶

心无杂念,饮一杯好茶

茶在众生的心里,有不同的味道。那一壶用静水煮沸的新茶,在茶客的唇齿间回绕,品后有人似觉苦若生命,也有人淡如清风。茶有浓淡,有冷暖,亦有悲欢。用一颗俗世的心品茶,难免执著于色、香、味,则少了一份清淡与质...

茶喝三道 杯有余香

茶喝三道 杯有余香

  三毛说:“茶喝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清风。”——题记  一、  落日的余辉中,我应邀推开那扇门。桌上,有一盏热茶,在氤氲着淡淡的清香,一边,一台简单的收录机里,一曲...

佛道茶艺:佛教敬茶的礼仪

佛道茶艺:佛教敬茶的礼仪

    编者按: 饮茶的习惯在中国已 有千年历史,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佛为众生,茶蕴万象;佛度俗人,茶净苍生,寺院里僧尼道饮茶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