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治贪嗔?

如何对治贪嗔?

1、有理我也不嗔

  我记得多年前,有一次我们开车去上海,在高速上被后面的车追尾了,我们看了车不碍事,就自己开走了。后来有人知道这件事,说当时应该跟他理论理论,我心里想在高速公路上,那不是讲理的地方。

  讲这个事情,实际上也引申到在轮回的路上,即便你很有理,但是你要发脾气吗?你要跟对方针锋相对吗?有时候不值得的,有理我也不嗔,因为嗔心能烧功德林啊。

  嗔,最难修。贪嗔痴里面,毁灭性最大的就是嗔。所以我师父他老人家就跟我讲,他说贪还可以度众生,但嗔心度不了众生。我师父还一步解释,他说菩萨广积资财为布施之因,贪不一定是坏事,嗔就不行的,一点点嗔也不好的。

  我们既不要幼稚的无理嗔;也不要觉得成熟了,就有理嗔;更不要觉得我考虑得很专业,然后就理论嗔、议论嗔。议论嗔都是觉得自己的对,实际上没有绝对的对。

2、佛教的对治法

  《天台宗纲要》就讲到了嗔有三种:无理嗔、有理嗔和议论嗔。贪有三种:自贪、他贪、遍计贪。

  我们现在知道这些概念了,就有镜子可以照了,就可以去识别了,但是能识别并不代表会对治。佛给我们总结之后,我们就可以对号入座了,佛力就已经入驻我们的生命了。对号入座就是借佛的观照力来观照自己,然后再用佛教我们的方法去对治。

  就像我们已经被贪、嗔的毒箭射中了一样,想要自救,就要拔箭、涂药,要刮骨疗伤,这就是对治。对治能否起作用,就要看你观修的质量。

3、多贪众生修不净观

  比如说贪心的众生修不净观,当你认真地观不净的时候,自然就能对治这个贪欲,贪自己、贪别人、遍计贪三种都会对治的。

  一个人在将死的时候,还贪什么呢?他真的就知道什么也没有用,钱买不来命,权也换不来命。所以我师父就给我们开示到这一点,我们往往很重视医院、名医,师父就很平淡的,他说如果花钱就能把病治好,那天下有钱人就不会死了。所以对死亡的这种观会让我们放下很多东西。

  我也提醒大家,这些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去对治这些,你往后还谈什么?所以我们现在要建立一个修行的概念。从大乘佛教来说,小乘戒律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受的,这都属于基本功。实际上很多出家人都会在房间里贴骷髅相的,这是出家人或者佛弟子修行的基本功。

4、活出禅悦人生

  一个人的生命如何升华精神世界,净化心灵世界, 是有办法的,否则我们粗重的烦恼,既染污自己,也染污他人,也染污这个世界。

  佛教的对治法,就能把我们的生命变成降伏烦恼的力量,变成纯净的慈悲喜舍,这是佛教的智慧,它可以从根本上去解除我们人的这种本能状态。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当人的这种本然的贪嗔痴状态得以消减,人格得到净化,这个社会自然就进步了。

  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中的成功人士中,能走出比较完美人生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有宗教信仰,而且福报大的人不止这一生有信仰,甚至他的家庭也是有信仰的传统的,所以这个子孙才会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福报。

  虽然有信仰的人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社会精英,但是能成为社会精英的人必然是有信仰的人。哪怕成不了社会精英,他们也能打理好自己,能降伏自我,能在平凡的人生中,活出不平凡的、觉悟的、禅悦的人生。

  所以我们每天学习,每天闻思修,无论我们资质怎么样,一天一天总是会有进步的。上等根器的人,今天比昨天进步了;中根根器的人,这个月比上个月有进步了;再差的根器,今年比去年进步了。总的来说都是有进步的。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大乘小乘的乘是什么意思?

大乘小乘的乘是什么意思?

早期佛教分为大众部和上座部,大众部就是我们说的大乘,上座部就是小乘。乘有本义车,引申为,载,渡 的意思。大乘,谓自觉,觉他,普渡众生。也就是说不仅要超度自己还要超度别人。小乘就是,自觉。只要超渡自己就...

若无敬畏之心,等待你的将是无尽的痛苦

若无敬畏之心,等待你的将是无尽的痛苦

  尊敬师长是我们从小就懂得的道理,为什么尊敬师长如此重要?如果你对尊长、对社会没有敬畏之心,纵情放逸,你将不能解脱,等待你的将是无尽的痛苦。 【原文】   夫人无敬心,不能恭顺于其尊长,不...

鹿野苑

鹿野苑

鹿野苑(英文:Sarnath),按其所指意思,有不同称谓,指鹿王时,印地语读音为Sārnāth(梵语:सरङ्गनाद,saraṅga-nāthá),指鹿园时,梵语写作मृगदाव,其拉丁文转音为Mṛ...

除念佛外还需要受持哪部经典吗

除念佛外还需要受持哪部经典吗

问:我们除了念阿弥陀佛之外,是否要选一部经典来读呢?该选哪一部?目前我在日诵《阿弥陀经》,是否足够? 大安法师答:读诵经典,你在净土五经选一部有缘的经典读诵都可以。目前你在读诵《阿弥陀经》就很好。是不...

为什么念诵了很多经咒,还是管理不好自己?

为什么念诵了很多经咒,还是管理不好自己?

为什么很多人念诵了很多经咒,还是管理不好自己?   所以这就是佛教讲的,要管理好自己,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心。诵经也好,持咒也好,或者念佛也好,这都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让你心静下来。但是在你静...

佛揭示众生为何无法逃避出生和死亡?

佛揭示众生为何无法逃避出生和死亡?

【原文】   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唐受诸辛苦。   《大宝积经》   【注释】   众生都在六道中不断的轮回,不断的生死,受尽诸苦,而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贪嗔痴三毒。贪是贪爱,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