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是怎么修的?有神通的人是不是佛法修得很好?

常暘法师:神通是怎么修的?有神通的人是不是佛法修得很好?

有神通了是不是佛法就修得很好?

  神通有很多种,在佛法修持上可以因禅定而产生神通,可以因悲心而产生神通,可以因信心而生出神通,也可以因专修而得到某些神通。然而,神通并不限于佛法修持者才会拥有,所以并不一定代表修持的境界。

  在六道众生中有一些就拥有大神通力,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有任何的修持。在饿鬼道中,其中一些能忆知自己的过去生;某些畜生道的众生,有身形变化的能力;生于天界的众生比起生于人间的我们也具有很大的力量,但这些众生却未必有任何的修持,而且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是困于六道中的凡夫。

  生于人间的众生,有些天生就具有旁生没有的能力,也有人靠修持外道的咒术、禅定或邪术而得到某些力量。在东南亚各文化的外道中有很多方法可以令人修出一些小神通,但这些根本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修持,更不是佛法上的法门。另外,一个普通人在死亡后的中阴阶段,也自然会拥有某种程度的神通,例如可以忆念过去生,及穿墙过壁等等。

  由此可见的神通并非修行人的专利,即使普通的众生,包括某些畜生道的众生,一样可以有某种程度的神通。通过外道的法门,任何人也一样可以得到某些小神通。然而,在佛法上来说,这些神通并没有任何真正的意义。神通的作用是很有限的,顶多只能为今生带来一些利益,但对未来生及成就佛道来说,是没有什么实际帮助的。

  在现今末法年代,有很多人标榜神通,又把神通硬与佛法扯上关系。其实他们所教的却并非真正的佛法,所以大家必须谨慎地去辨别与抉择。对正信佛弟子来讲,有没有神通是不重要的,没有任何非凡的外在能力,不代表自己的修持就不好;拥有这些能力的人也不一定就有修持的境界。

  佛法称为内道,作为修持正法的人,修持的成功与否,是取决于出离心、悲心、善心及菩提心的生起与否,与是否拥有神通并无直接的关系。如果修行的目标是追求神通,基本上就是与某一些外道思想无异,故此就不能说是在修持佛法。

  对正信的佛弟子来讲,了脱生死,超越六道轮回才是正产品,其实神通只是副产品,有也可以,没有也无所谓。

  往往很多有神通的人反而嗔恨心很重,主宰欲也很强,其实这都是与修行解脱道背道而驰的。因为贪、嗔、痴、慢、疑、邪见越重,那这个众生是越迷惑。有些有小神通的人,他就有慢心,有主宰欲,那是非常坚固的,他要修解脱,就比一般人不知道难多少倍,甚至他就很容易进入到外道的种性,以后要修行就很难。所以,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步错路。

  正信的佛弟子不要去追求神通,你要问自己有没有出离心?烦恼是不是越来越少?对名利是不是越来越淡薄?菩提心有发起否?与周边的众生是不是越来越和谐?对外在的事物是不是越来越能接纳?越来越能理解?这些都是正产品的标志。唯有你的心胸越来越宽广,你的修行越来越高,烦恼越来越少,利他的心越来越重,这些是真正正产品的标记。

  修行路上可能会出现神通的风景,但千万不要停留在这个风景,因为前面会更美。我们不要因为路途的风景,而忘了我们的目的地。我们求解脱,了脱生死是我们第一个目标,究竟成佛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这是我们内心一条很明确的路线。首先,修解脱道;第二步,修菩提道;最后,圆满成佛!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是我闻报德寺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法相宗创始

法相宗创始

无著菩萨在佛涅槃后九百年,诞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出家后证入初地,凭神通力上升兜率天,亲聆弥勒菩萨说法,悟得缘生无性的大乘空义,爰请弥勒菩萨于中夜降神于其中印度,阿逾陀国之禅堂,为说五论(即瑜伽师地论...

追求欲乐会带来哪些副作用

追求欲乐会带来哪些副作用

问:许多世间人无时不刻在追求欲乐,这会带来什么副作用吗? 索达吉堪布答:世人对金钱和妙欲享受的追逐,已到了难以控制的程度。却从未有人考虑过贪欲的副作用,不知道这一切完全是作茧自缚。 要知道,欲望的沟壑...

官民关系、上下级关系怎么处理较好

官民关系、上下级关系怎么处理较好

民众就是老百姓,官员常常被称为父母、父母官,这个称谓就是要提醒官员,你对待子女是什么态度,就应该对老百姓是什么态度。 父母对子女都是用仁爱之心的,子女的疾苦就是父母的疾苦,子女没有说出来的要求,但父...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什么意思?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什么意思?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什么意思?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意思是: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   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

劫在佛教中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小劫中劫大劫?

劫在佛教中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小劫中劫大劫?

  劫是佛教中的时间观念,分为小劫,中劫和大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即八十小劫为一大劫。   (1)小劫:   依地球上的人寿计算,从人类八万岁的长寿,每一百年减少一岁,减至人...

净土宗的来源与影响

净土宗的来源与影响

在净土宗十三位祖师中,初祖东晋慧远(334-416)依据的是《般舟三昧经》,侧重于禅观念佛,无论是依据的经典还是念佛的方式,实际上都与后世的净土宗不同;从北魏昙鸾(476-542)开始提倡口称念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