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中三德六味是何意?

佛教说:凡是办造饮食的地方皆叫做“大寮 ”。在《维摩诘经·香积佛品》里提到,香积佛国饮食的香气为十方三界第一,他们会用香饭供养诸佛菩萨,因此佛门的大寮又被称为“香积寮 ”。准备饮食供养三宝的地方,都称之为香积厨;如果厨师对三德六味不能了解,又不能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那么厨房则不能称之为香积厨。

什么是三德?即清净、柔软、如法。什么是六味?即淡、咸、辛、酸、甘、苦。

佛门讲:法轮未转,食轮为先;清净、柔软、如法,是修行人调柔的功课,在挥动锅铲之中,若能系心于此,则即使身在热如铁锅、急如星火的厨房里,也能做好修行的功课;旧时佛门丛林有句话说: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厨房,说明厨房工作的重要性。

吃了三德六味具足的斋食,能令人五脏调和、身心安适、神清气爽,不论是禅坐观想,还是经行持诵等,都能日见其功;相反,不良的饮食,有可能间接造成修行上的障碍;如,供奉佛和僧的饮食不够净洁,对葱蒜等五辛及污秽的东西不加挑选,就失去了清净的品德;如果食物不精细甜淡,稍有粗涩,就失去了柔软的品德;如果不按时筹划办理,造办不适宜,稍有疏忽,放纵情欲,并且没有供奉就先尝,就失去了如法的品德。

另外,如果六味不调和的话,三德也不能成就;淡味是其它味道的根本;咸味性润,能滋养肌肤,因此调味当以盐为首选;辛味性热,能够温暖腑脏的寒气,因此辛味是辣;酸味性凉,能解诸味之毒性,因此酸味是醋;甘味性和,能温和脾胃,因此甜味是甘;苦味性冷,能解腑脏的热气,所以味啬的是苦。

如能对三德六味仔细用心,知道其中的道理,并且具足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及无寿者相的心,调动六根,四肢勤劳,善巧预备饭菜,供奉佛和僧众,那么功德无与伦比。

为什么这样说呢?三德六味调和的饮食,如果佛陀闻到,僧人尝到,则如嗅檀香,如饮甘露,五脏调和,肌肤舒畅,身心轻安;外则资益色身,内则资益心力;色身得到滋养则调和健康;心力得到滋养则精神顺适;身体健康有助修行,心神顺适的时候禅观则容易成就;凡是饮食不如法的人,身体多病、心神不宁,身心不安,谈修行乃至开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以此看来,修行人的性命实在是掌握在厨师手里,所以,如果厨师对三德六味不辨不精,则与杀生害命没有什么两样;如果对三德明了于心,六味善于烹饪,又能以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及寿者相的发心,身体力行如法烹饪,并供奉佛及僧众,这样的人可称为是大慈大悲的菩萨了,因此,三千诸佛都出在厨房里。

  

如果常怀悭吝的心,不尊敬有德行的人,将来就会得到投生饿鬼的报应;如果经常奢侈浪费,不顾及食物的来处艰难,将来就会得到贫穷的报应;如果烹饪时不谨慎,放纵九窍(七窍加排溺二窍,共称为九窍),手脚不干净,将来会投生到粪蛆臭虫的报应。

  

以上都是佛陀所说的,要像亲耳听闻,亲眼所见一样,当生惭愧心,遵照实行;如此,则无明一定破,智慧一定开;众罪必消,万福必集;现世身心得安隐快乐,将来一定成就无上佛道,位登觉地;佛所说的话真实不虚,庖厨之中的佛弟子,应当体察佛陀之心,出离苦海才有希望。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受菩萨戒没有过午不食,是不是犯戒

受菩萨戒没有过午不食,是不是犯戒

问:弟子受了菩萨戒,但上班后,没持过午不食,持斋日也没有,是不是犯戒? 大安法师答:关于菩萨戒,对十重戒要很好地去受持,不能丝毫违犯;对四十八轻戒,尽量去受持,能受持多少就受持多少。关于持午问题,如果...

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现状及其意义

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现状及其意义

目前佛教慈善机构很多,办的成功的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却少之又少,众所周知的有:台湾证严法师的佛教慈济功德会、厦门南普陀的慈善基金会、苏州寒山寺的慈善超市等。这几家慈善机构都是由出家人主办的,且办得有声有色...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寂静法师答:曾经有一位11岁的上海男孩问我,师父,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他的问话让我很震惊。当时我走在路上,发现路的两边都是稻田,所以我就回答说,世界就像一块土地一样,我...

平时不念佛,临终前念佛能往生吗?

平时不念佛,临终前念佛能往生吗?

问题:   有人认为,既然临终十念就能往生,往生很容易,所以我不需要天天念佛,可以把精力放在世间的事业上面,做什么都可以,只要临死的时候或临终前一个星期拿出时间好好念佛,我就能往生。这样的想...

佛教佛学基础词汇大全

佛教佛学基础词汇大全

佛学基础词汇  1、三宝:佛、法、僧(与自性三宝:觉、正、净相应);  2、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3、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4、十善:...

佛经经典名句_佛经名句

佛经经典名句_佛经名句

十句佛经经典名句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