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老和尚:禅宗一法,原不以定为究竟

光绪二十七(1901)年秋,法忍老人有赴终南之举。先命月霞法师去营办道场,余(戒尘法师)与复成上座随侍月公往终南。

适有虚云上座在山结茅自居,因与之相谈禅理,口若悬河,机语不让。

虚曰:“汝此强辩,阎罗老子未放你在,孽镜台前不怕人多口!须知古时人障轻,可重见处,不问工夫。故六祖云: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今之人习染深厚,知见多端;纵有一知半解,皆识心边事。须从真实功夫朴实用去,一日彻底掀翻,从死中得活,方为真实受用。纵得小小受用,生死之际,依然不能作主。纵悟门已入,智不入微,道难胜习,舍报之际,必为业牵。须以绵密功夫,坐断微细妄想,历境验心,不随境转,一旦悬崖撒手,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方为自在人。此亦不过是小歇场,还有后事在。”

余曰:“我亦亲近德公、修公、大老、赤山来,自谓道契无生,更有谁耶?”

虚曰:“汝所谓道契无生者,作么生契耶?”

余曰:“若人识得心原无念,则知生自妄生,灭自妄灭,生灭灭尽处,自契无生。”

虚曰:“此是古人的,如何是你的无生?”

余无语。

虚曰:“汝乃学语之流,口头禅而已,只骗瞎眼汉。不信你我同坐一时,始见真实功夫。”

虚一坐七日,余则妄念波腾,加以八识田中有漏种子发现,到此全不得力,半日亦坐不住,自愧向来所学之禅不济事。

待其起定而问之曰:“汝在定中,为有知耶?为无知耶?若有知者,不名为定;若言无知,自是枯定,所谓死水不藏龙。”

虚曰:“须知禅宗一法,原不以定为究竟,只求明悟心地。若是真疑现前,其心自静。以疑情不断故,不是无知;以无妄想故,不是有知。又虽无妄想之知,乃至针杪堕地皆知之,但以疑情力故,不起分别;虽不分别,以有疑情不断故,不是枯定;虽不是枯定,乃是功用路途中事,非为究竟。又此七日,只是觉得一弹指顷;一落分别,便起定也。须以此疑情,疑至极处,一日因缘时至,打破疑团,摩着自家鼻孔,方为道契无生。”

余闻此,十分钦仰,因与为友,同作联袂偈一首。

虚兄言:“孤身游世兄弟无,暗悲独自向外驰。”

余和曰:“禅兄若欲有此念,相结莲友睹吾师。”

同住茅蓬年余。

一日,自念根钝,如专修此道,不能发明心地,生死到来,又随他去,况诸佛法门无量,未知余与何法特有因缘。且法门虽多,而中土学者,略分禅、教、律、净、密五宗。即严净佛堂,忏悔三日,用纸写禅、教、律、净、密五阄,请虚兄为证盟,跪在佛前三拈,皆是净阄。当时自谓我今专学参禅,如何偏得净阄,尚不以为然。

是年山中请月公法师讲《楞严》,余与虚兄皆在座听讲。一日,虚兄复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力赞念佛宗旨。余与之辩驳曰:“《楞严》宗旨,文殊只选观音耳根圆通,如何偏赞念佛,岂不违背经义乎?”彼此相辩者数日。月公闻之,呵止乃已。

听经毕,回茅蓬,因受风寒,昼卧床中,梦一同道者西归,为之念佛,继念《往生咒》数百遍,及至念醒,犹念不歇,见茅蓬忽然渐大,至十余丈,房中物件亦随之变大,金光夺目。余当时只有念咒之心,未起分别。因念久疲极,动念翻身,则金光不现,茅蓬亦自复原。即起身坐,念数百遍,而金光亦不复现,惟病魔从此顿愈。即以此事告虚兄,虚曰:“汝与净宗有缘。”余亦不以为然。盖此时尚未深信净土宗故也。

(摘自释戒尘《关中寱语·我与虚云上座》)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嫉妒心是怎么产生的?

嫉妒心是怎么产生的?

嫉妒心从哪里来?   嫉妒是建立在一种攀比上的心。攀比,简单的说是一种分别,实际上就是一种争斗。一个攀比的人,就是内心向外不断的索取的人。索取的越多,就越不够,越是不够,越是要去索取,就像口...

中国三论宗祖师记——第一代高祖文殊师利菩萨

中国三论宗祖师记——第一代高祖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梵名曼殊师利,简称文殊,汉泽“妙德”,义为万德圆明,能彻悟诸法实性;又译“妙吉祥”,因出生之际,家中出现十大祥瑞征兆。这十大征兆是:天降甘露、地涌七珍、仓变金粟、庭生莲花、光明满屋、鸡生凤子...

盲聋喑哑可以往生吗

盲聋喑哑可以往生吗

文钞原文: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谓盲聋喑哑不得往生。佛说八难中有盲聋喑哑,谓其难以入道而已。果能专精念佛,虽聋子不能听经,及善知识开示。瞎子不能看经,究有何碍。喑者无声,哑者不会说话,但能心中默...

六个方法对治烦恼

六个方法对治烦恼

问:大师您好,我自己很容易为一些小事而感到烦恼,也很容易被别人一些细微的言行举止激怒。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克制不了自己,请教大师应该怎么办。 星云大师答:你的这个问题是比较普遍的。很多人听到别人的一...

出家师父到居士家住并化缘是否如法

出家师父到居士家住并化缘是否如法

问:经常有一些出家师父到居士家里一住就是几天,以看病、看事为由化缘,吸引很多居士去看病,看事,而且他们还给师父扬名非常灵、非常准。请开示是否如法? 大安法师答:首先,讲到一个如法的比丘,他会住什么地方...

想想浩淼宇宙还有什么好嫉妒

想想浩淼宇宙还有什么好嫉妒

问:请教师父,嫉妒因何而生? 学诚法师答:嫉妒是嗔心的一种,自己没有的东西被他人得到了,便产生强烈的排斥和愤怒。嫉妒别人的时候,便是在为他而活,而忘记了自己的人生,忘记了自己的方向。 问:如何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