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卷下》:85.妇女患眼痛喻

  【译文】

  曾有一个女人,眼痛得厉害。一位自认有知识的女人问道:「你眼睛痛么?」她答道:「眼痛呵!」那女人又说:「有眼必定要痛。我如今虽然不痛,却想把眼都挑了,以防止它以后痛。」傍人说道:「眼若是在么,或痛,或不痛:眼若是没有了,便会终身长痛。」

  凡夫愚人也是这样,听说富贵是衰败患难的源头,就畏惧了,索性就不布施了。害怕若是布施的话,以后得了果报,财物越发殷实丰裕起来,那么衰败患难的源头也越发活活而来,肯定更重地受苦恼了。有人说道:「你若是布施的话,或苦或乐;若是不布施的话,则贫穷大苦。」就像那个女人忍不了短暂的痛,便想挑掉双眼,那才是长痛了。

  《百喻经》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85.妇女患眼痛喻①

  昔有一女人,极患眼痛。有知识女人问言②:“汝眼痛耶?”答言:“眼痛。”彼女复言:“有眼必痛。我虽未痛,并欲挑眼,恐其后痛。”傍人语言:“眼若在者,或痛不痛。眼若无者,终身长痛。”

  凡愚之人,亦复如是。闻富贵者衰患之本,畏不布施,恐后得报,财物殷溢,重受苦恼。有人语言:“汝若施者,或苦或乐;若不施者,贫穷大苦。”

  如彼女人不忍近痛,便欲去眼,乃为长痛。

  注释

  ①妇女:明本作“女妇”。

  ②知识:佛经中的知识多为“善知识”是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这里的知识,指相知认识的人。

  来源:

  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点我:

相关文章

妙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九回修舍优婆夷

妙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九回修舍优婆夷

  第九回 修舍優婆夷  运智观照 生死双摧  菩提安幢 证不退住  善财童子渐渐向南行去,至海潮处,他才见到这座普庄严园,依报①庄严,宛似西方极乐世界:  (1)众宝围绕;四周的垣墙,都是众宝砌...

怎样才算是强大的人?佛陀的一番苦心开示

怎样才算是强大的人?佛陀的一番苦心开示

  有一个故事,佛陀在山上遇到了歹徒阿格利玛。阿格利玛杀人不眨眼,他当然也不打算放过佛陀,他说:“都说你法力无边,你今天落在我的手中,看来也不过如此,我今天要砍了你的头,让大家知道我比你更强大。”...

释迦牟尼佛广传:常不轻比丘得名由来83

释迦牟尼佛广传:常不轻比丘得名由来83

  释迦牟尼佛广传(下)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 索达吉堪布 译  释迦牟尼佛广传 六、精进品 83.常不轻比丘得名由来  六、精进品  83.常不轻比丘得名由来  无量劫之前,畏宣妙音王如来于巨源世...

海涛法师:讲故事 我要当国王

海涛法师:讲故事 我要当国王

  有一年夏天,一个修行僧和一位婆罗门在同一座山里隐居修道。  一天,修行僧问婆罗门:「你这样辛苦修业,为的是什么呢?」  婆罗门得意洋洋地回答:「告诉你吧!我苦修的目的是想来世投身当国王。」  ...

佛法典故:死亡,无处可逃

佛法典故:死亡,无处可逃

  讲一讲“四不可得”的典故  有四个兄弟都是修行人,而且都得到神通,有一天他们预知时至,知道七天后会死亡,就彼此商量以神通力逃避死亡的方法。一个遁入山中,一个沉入海底,一个飞升空中,一个是躲到市...

佛陀本生传之三十:多生累劫修安忍

佛陀本生传之三十:多生累劫修安忍

  多生累劫修安忍  释迦牟尼佛曾为行境仙人,魔王波旬就幻化出五百位精通种种害人技巧之恶人,于五百年中日夜不停地紧随仙人身后妄图加害他,从早至晚、不舍昼夜。这五百人于仙人行、住、坐、卧之时,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