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由来及传说

由来: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原先并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

最早,这里曾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东汉时期天竺(今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白马寺来到五峰山一带,以天眼神通观此地,说这里原本是文殊菩萨的住处,兼有育王所置佛舍利塔。于是打算在这里建筑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可是当时遭到当地道士的强烈反对。

不得已,当朝皇帝汉明帝在洛阳白马寺举行僧道比法大会,结果当然是两位高僧获胜。从此,佛教界在台怀镇一带就取得了建筑佛教寺院的权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显通寺。

从此,历经各个朝代的修建、扩建,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寺院最多时曾达到360多座,直到今天还保留着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位于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传说:

据当地百姓相传。从前五台气候终年酷热,赤日炎炎,久旱无雨。文殊菩萨来此传教,见百姓受苦决定用法除灾,造福万民。于是他变成一个化缘和尚,跑到东海龙宫向龙王借宝。龙王领他遍览宫内奇珍异宝,任他选。文殊菩萨看了只是摇头,一样也看不中,最后,他提出只要龙宫外面那块又大又黑的石头。龙王听了有点为难,想道:此乃歇龙石,吾儿被他拿走如何歇息?”龙王打算推托,但转而一想:“此石又大又重,料这老和尚也搬不动,不如作个人情,免得让人笑我小气。”于是假装点头答应,站在一旁,看这老和尚如何处理。不料话刚出口,老和尚立即双手合十作谢,然后用手指轻轻一,歇龙石竟然由大变小,装进和尚的袖筒里去了。龙王见状,后悔莫及,却又无可奈何。

歇龙石就这样被文殊菩萨带回了五峰山。说也奇怪,歇龙石一落地,整个山区顿时就清泉潺潺,草长花开,气候变得凉爽舒适起来。此后,人们就把这块歇龙石叫做清凉石,五峰山叫做清凉山。

再说龙王的五个儿子回到龙宫,见没有了歇龙石,问明原由后,就一起赶到五峰山想找回去。只见五峰高耸,雾海苍茫,哪里还找得到歇龙石。五位龙子气得挥动龙爪,横冲直撞,乱挖乱翻,不仅削掉了五峰的尖顶,使它成为五座平台,还在每座台顶的半坡上,留下了成堆乱石,大小参差,飞棱斗角,这就是俗称的“龙翻石”。其实,歇龙石就安安稳稳地躺在台怀西南18公里的清凉谷中的清凉寺内。石长5米,宽2米,面平而下锐。石面上好象铭刻经文,但又模糊不清。据说,当年文殊菩萨常常端坐在石上讲经说法,周围能容纳数百僧徒聚坐聆听。《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载: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中国古称震那国,佛教徒认为中国在佛经中所说的南赡部洲,五台山的五台犹如五顶,地理和地理形势与经中描述的文殊菩萨的住处极其相似,这是五台山被视为佛教圣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又据〈华严经〉中所记述的文殊菩萨的住处也非常相似,这是五台山被称为佛教圣地的又一原因。

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历史上曾有佛寺数百座,真可谓寺院遍及群山,钟磬不绝于耳。现几经兴废,仍留有庞大的寺庙建筑群。其中不少建筑中的殿堂楼阁、古塔经幢,以及附属于这些建筑的雕塑、壁画、碑记、匾额等,已经成为佛教文物中的瑰宝。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销售行业不免要打妄语,怎么受五戒

销售行业不免要打妄语,怎么受五戒

问:我是销售医疗器械的,利润大,有时不免要打妄语,怎么受五戒? 宽见法师答:在做一个(不是邪命的)行业的时候,如果刚开始你实在是做不到不妄语,可以暂时先不受五戒里头这条不妄语戒,或方便舍掉这一条不妄语...

放经书的书房挨着卫生间,这样是不是不恭敬

放经书的书房挨着卫生间,这样是不是不恭敬

问:家里有佛像也有经书,但家里的书房直接挨着卫生间,这样是不是对佛像以及经书不恭敬? 宏海法师答:我们现代人的福报就只有住楼房,单元房,那上上下下每家每户都有厕所。就等于说家家可以设佛堂,家家都有厕...

如何面对婚姻的背叛与欺骗

如何面对婚姻的背叛与欺骗

网友:顶礼法师,请教丈夫有了外遇,我们没有孩子,弟子不知道,是坚持挽救婚姻还是选择放手,很矛盾迷茫,他也在矛盾中,请法师开示弟子该怎样做? 学诚法师:怎么做,是自己的选择;苦不苦,也是自己的选择。对...

远离妖媚的女人!这八种姿态为智者所厌恶

远离妖媚的女人!这八种姿态为智者所厌恶

【原文】   佛告大王:妖蛊女人有八十四态,大态有八,慧人所恶。何谓为八?一者嫉妒,二者妄瞋,三者骂詈,四者咒诅,五者镇厌,六者悭贪,七者好饰,八者含毒,是为八大态。于是世尊即说偈言:天雨七...

三辈往生与九品往生有对应关系吗

三辈往生与九品往生有对应关系吗

问:《佛说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九品往生有怎样的对应关系?没有舍家弃欲、行作沙门的在家居士修行净土法门有可能得上辈往生否? 大安法师答:对于《佛说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和《佛说观...

三论宗源起

三论宗源起

三论宗始于鸠摩罗什译出龙树《中论》、《十二门论》与提婆的《百论》,奠基于南北朝僧肇、辽东僧朗、兴皇法朗、茅山大明、吉藏大师。因依《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为三论宗,属大乘中观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