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记录

释迦摩尼佛涅盘后的大约600年(公元前29年)由于长期的战争,加上大规模的特大旱灾,佛教僧团在内忧外患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下又一次出现内部分裂,由于第三次结集后佛教传播地域广阔,第四次结集在南北两派的历史记载中虽然最后都产生了对于三藏的理解跟注释,但细节略有差异。

南传上部佛教历史记载(主要在锡兰国,当今斯里兰卡周围)

公元前一世纪前后,在玛杜勒的阿卢寺(现斯里兰卡玛德勒附近光明寺)坤德帝沙大长老领导下召集了五百学识渊博,精通并能熟背某部佛经的阿罗汉长老诵读历代口口相传的三藏经典。

众罗汉步入经堂,仿照第一次结集的仪式开幕之后,坤德帝沙说道:“诸位法师!今有经律二藏,当以何为先?”法师们齐声答日:“长老,律藏乃佛教之生命所在,唯律藏健全,佛法才能久住,因之先诵律藏为好。”于是请优波离师徒系统的法师到首位,开始唱诵律藏诸经。律藏唱诵完毕,又依次唱诵了经藏和论藏。法师们发音清晰,声音宏亮,八万四千条经文逐一唱诵完毕,完成了本次结集的第一项任务。

以往在印度进行的三次结集,都是诵唱经文而已。而这次却没有就此而止,唱完之后紧接着开始了更加艰巨的工作—将经文及其注疏全部记录在贝叶(棕搁叶)上,这才是本次结集的特殊意义所在。他们将三藏及其注疏分成若干部分,交给善于刻写的长老同时分别进行刻写,一式二分。刻定之后又交给法师们集体校阅。连说唱带刻写,这次结集共进行了三年三月三周三天的时间。

阿卢寺的这次大结集破天荒的第一次为世界各国佛教徒提供了书面的巴利语三藏经典,为佛经的保存传播,学习研究,为佛教和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北传佛教历史记载(主要在印度西北部贵霜王朝,当今克什米尔周围)

公元70年左右,迦腻色伽一世在迦湿弥罗召集了500大阿罗汉,在世友尊者的主持下,详审三藏经典,此次结集的最大成果是《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这一小乘说一切有部的核心论藏。

五百个人互相地研究,仔细地审定,不对的不要它,把好的保留下来,造了一共三十万个颂来解释三藏。第一个十万颂造就了《优婆提舍论》,解释素怛缆藏(经藏);第二个十万颂造就了《毗奈耶毗婆沙论》,解释毗奈耶藏(律藏);最后十万颂造就了《阿毗达磨毗婆沙论》,解释阿毗达磨藏(论藏)。迦腻色迦王以赤铜为鍱,镂写论文,石函缄封,建塔藏于其中。

因为历史战乱的原因,经藏的十万颂跟律藏的十万颂没有翻过来,现在印度本土也没有了,而解释论藏的十万颂已经翻过来了,就是玄奘法师翻的《大毗婆娑论》,翻译后差不多是二百卷。

《大毗婆沙论》全文二百卷,至唐·玄奘始完全译出,这是此论最详尽正确的汉文译本,它的梵本十万颂系由玄奘亲从印度赍归。玄奘于永徽年中(650~655)翻译了《婆沙》系统的《阿毗达磨显宗论》、《顺正理论》和与此有关的《俱舍论》后,即从显庆元年(656)七月二十七日在长安大慈恩寺翻经院开始宣译此论,沙门嘉尚、海藏、神昉、大乘光笔受,神察、辨通执笔,栖玄、靖迈、慧立、玄则缀文,明珠、惠贵、法祥、慧景、神泰、普贤、善乐证义,义褒、玄应正字,至显庆四年七月三日于西明寺翻译完毕,成二百卷,内分八蕴(旧译犍度,即篇章之意),每蕴又有若干纳息(旧译跋渠,或译云品)。这就是对于《发智》本论八篇四十三品的逐一广释,并备列众说,显示宗义,形成为说一切有部的教理渊海。而玄奘这一译本也就是此论现存的唯一善本。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放生有什么好处?

放生有什么好处?

缘之源每周放生活动缘之源为了传承佛学文化,提供一个佛学知识以及佛珠鉴别保养知识的平台,除了资助悉瓦寺合力捐助贫困儿童读书及山区贫苦大众,每周五还有放生活动的举办,为大众积福...

念佛人可以求早点往生吗

念佛人可以求早点往生吗

念佛之人,不复作生死业,然宿业未尽,何能即得往生。 若厌世心切,竭诚尽敬,专志念佛,求佛垂慈,早来接引,则亦有之。若自戕其生,以期往生,则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当其正戕时,已经心失正念。...

如何得清净心

如何得清净心

问:如何得清净心? 梦参老和尚答:这个问我清净心。咱们就举这个念佛例子吧!当你念佛的时候,当你正念阿弥陀佛,心里全神贯注,忆佛,想佛。这个时候你的心只有一个佛,什么外边境界都断绝了,清净,只是这么个时...

粗壮而不粗鲁,粗中有细大丈夫,文武双全真豪杰

粗壮而不粗鲁,粗中有细大丈夫,文武双全真豪杰

  以前有人送我一块绣品,手工刺绣,精美绝伦;令我大开眼界,爱不释手。此人高大魁梧,却又温文尔雅;外有男子之气概,内有女子之细腻。粗中有细大丈夫,文武双全真豪杰;这样的男人,世间少有。由于体...

看清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让人生变得更好

看清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让人生变得更好

  能够看清自己,是人生当中,可能很幸福的一件事情。   人,我们很难面对自己的心的。就是很难跟自己沟通,很难看到自己的一面。我们其实每天都在观察呀,观察众生,观察万事万物。就是极少有人静下...

忏悔是什么意思?佛教忏悔的解释

忏悔是什么意思?佛教忏悔的解释

  忏除以前的罪行,我知道以前的行为错了、要改变: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   断除不如理作意、不如理行为的相续心所:悔者,悔其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