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记录

释迦摩尼佛涅盘后的大约600年(公元前29年)由于长期的战争,加上大规模的特大旱灾,佛教僧团在内忧外患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下又一次出现内部分裂,由于第三次结集后佛教传播地域广阔,第四次结集在南北两派的历史记载中虽然最后都产生了对于三藏的理解跟注释,但细节略有差异。

南传上部佛教历史记载(主要在锡兰国,当今斯里兰卡周围)

公元前一世纪前后,在玛杜勒的阿卢寺(现斯里兰卡玛德勒附近光明寺)坤德帝沙大长老领导下召集了五百学识渊博,精通并能熟背某部佛经的阿罗汉长老诵读历代口口相传的三藏经典。

众罗汉步入经堂,仿照第一次结集的仪式开幕之后,坤德帝沙说道:“诸位法师!今有经律二藏,当以何为先?”法师们齐声答日:“长老,律藏乃佛教之生命所在,唯律藏健全,佛法才能久住,因之先诵律藏为好。”于是请优波离师徒系统的法师到首位,开始唱诵律藏诸经。律藏唱诵完毕,又依次唱诵了经藏和论藏。法师们发音清晰,声音宏亮,八万四千条经文逐一唱诵完毕,完成了本次结集的第一项任务。

以往在印度进行的三次结集,都是诵唱经文而已。而这次却没有就此而止,唱完之后紧接着开始了更加艰巨的工作—将经文及其注疏全部记录在贝叶(棕搁叶)上,这才是本次结集的特殊意义所在。他们将三藏及其注疏分成若干部分,交给善于刻写的长老同时分别进行刻写,一式二分。刻定之后又交给法师们集体校阅。连说唱带刻写,这次结集共进行了三年三月三周三天的时间。

阿卢寺的这次大结集破天荒的第一次为世界各国佛教徒提供了书面的巴利语三藏经典,为佛经的保存传播,学习研究,为佛教和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北传佛教历史记载(主要在印度西北部贵霜王朝,当今克什米尔周围)

公元70年左右,迦腻色伽一世在迦湿弥罗召集了500大阿罗汉,在世友尊者的主持下,详审三藏经典,此次结集的最大成果是《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这一小乘说一切有部的核心论藏。

五百个人互相地研究,仔细地审定,不对的不要它,把好的保留下来,造了一共三十万个颂来解释三藏。第一个十万颂造就了《优婆提舍论》,解释素怛缆藏(经藏);第二个十万颂造就了《毗奈耶毗婆沙论》,解释毗奈耶藏(律藏);最后十万颂造就了《阿毗达磨毗婆沙论》,解释阿毗达磨藏(论藏)。迦腻色迦王以赤铜为鍱,镂写论文,石函缄封,建塔藏于其中。

因为历史战乱的原因,经藏的十万颂跟律藏的十万颂没有翻过来,现在印度本土也没有了,而解释论藏的十万颂已经翻过来了,就是玄奘法师翻的《大毗婆娑论》,翻译后差不多是二百卷。

《大毗婆沙论》全文二百卷,至唐·玄奘始完全译出,这是此论最详尽正确的汉文译本,它的梵本十万颂系由玄奘亲从印度赍归。玄奘于永徽年中(650~655)翻译了《婆沙》系统的《阿毗达磨显宗论》、《顺正理论》和与此有关的《俱舍论》后,即从显庆元年(656)七月二十七日在长安大慈恩寺翻经院开始宣译此论,沙门嘉尚、海藏、神昉、大乘光笔受,神察、辨通执笔,栖玄、靖迈、慧立、玄则缀文,明珠、惠贵、法祥、慧景、神泰、普贤、善乐证义,义褒、玄应正字,至显庆四年七月三日于西明寺翻译完毕,成二百卷,内分八蕴(旧译犍度,即篇章之意),每蕴又有若干纳息(旧译跋渠,或译云品)。这就是对于《发智》本论八篇四十三品的逐一广释,并备列众说,显示宗义,形成为说一切有部的教理渊海。而玄奘这一译本也就是此论现存的唯一善本。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平时做好事的功德需要回向吗

平时做好事的功德需要回向吗

问:每星期所做的大大小小好事,比如说环保、捐款、做义工,不作回向会成为来生的功德财吗? 大安法师答:平时所做的一些好事,还是要回向。你不回向自然感得人天福报。但人天福报不究竟,是有漏的,解决不了轮回问...

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西元613——681年)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二代祖师,临淄人(今山东淄博市),生于隋大业九年,少年出家,看见西方图,颇有所感,夙期往生净土,受戒之后,和妙开律师共读《观无量寿经》,晓得此经的观门...

极乐世界要修到什么果位,才需要回到娑婆

极乐世界要修到什么果位,才需要回到娑婆

问:请师父慈悲开示回入娑婆度有情是什么相状?我们那个时候还有颠倒妄想吗? 净界法师答:我们到了极乐世界是为了成就圣道,一般来说,你初地以后就可以回入娑婆了,当然初地还有微细的妄想,在唯识学上说:发起...

当修行人看到有人去世,该作何感想?

当修行人看到有人去世,该作何感想?

问题:   对于修行人来说,当我们看到有人去世的时候,应该作何感想呢? 广行法师:   若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眼看轮到我。想想我们自己,以后也都是这样。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

临终接引时,阿弥陀佛现的是什么相

临终接引时,阿弥陀佛现的是什么相

问: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的时候,现的是什么样的相?是否就是自己平时供奉的佛像的样子? 大安法师答:对这一点,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知见。从本源意义上来说,阿弥陀佛是没有相的,法身无相。那么由法身所现...

佛弟子需要学《周易》来免过吗

佛弟子需要学《周易》来免过吗

问:请问法师,孔子晚年尚学《易》以免大过,作为一名佛弟子也想学《易》以免过,有必要吗?另外,请教《周易》与佛理怎样贯通?佛理中包含易理吗? 大安法师答:在甲骨、金文之后,纸张发明之前,古代的书一般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