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金山县人,适张姓。善事父母舅姑,尝两次刲肱。夫没,柏舟节操,家法肃然。每见丧家接眚,甚怖,因问人曰,何能免此。或告以念佛法门,遂发心茹素,礼诵不辍。教诸子妇,阖门信奉,力行放生掩骼诸善事。后患...
怎样放生能具足六度? 大乘菩萨所有的行为可以归摄为六度,而行持一种善法也可以同时具足六度。以放生为例:第一、布施。大乘菩萨的布施有三种:无畏布施、法布施、财布施。放生本身是无畏布施;通...
弟子:会背楞严咒,死的时候能不能带走?就是说下一辈子还记得住吗?释宽见:你这一世会背楞严咒,你下一世要学楞严咒就会快一点,但是不是下一世还能完全记住?一般来讲记不住了。为什么呢?因为凡夫都有隔胎之迷...
问:现在修净土宗的人,对持戒念佛的理解总有偏颇,请深入细致地开示。大安法师答:关于持戒念佛问题。首先作为佛弟子,一定要持戒,要尊重戒律,要有殷重的持戒意识。戒,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因情制定的。小乘戒...
王贞生,昆山人。父彦敷,为昆庠善友,崇奉三宝。而贞生多习气,不甚信奉。一日得病,见有长大黑鬼,谓是前世怨仇。贞生怖甚,遂勇猛念佛,求生西方。念佛稍懈,鬼形遂现。由是求生益切,念佛益锐。念至数日,鬼不...
戒为无上菩提本戒为无上菩提本。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于戒律的尊严,所以凡为佛子,不论在家,或者出家,一进佛门的一件大事便是受持戒律。否则,即使自称信佛学佛,也是不为佛教之所承认的。换句话说,那是一个门外...
一切有情众生,只要在轮回里面,由自身善恶业所感召,都有一个本质性的特点,就是苦的感受。这个苦果来自于他所造恶业的业力。比如我们这个世间叫娑婆,又叫堪忍。表明什么?这个世界的众生很苦,但是他还能够忍受...
三、五浊恶世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生存的依托,为前生作善作恶的报应,称为依报。所谓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一)劫浊:生态环境破坏,疑难绝症突增,如艾滋病、癌症。瘟疫毒菌泛滥...
普门遍入大乘力:既可以站在因地上解释,也可以站在果地上解释。在因地,就是自己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修行过程中,能够以一切方便门真正趣入大乘。什么叫一切方便门?就是能将顺境、逆境等一切境都转为道...
净土修学导引 作者: 编述 隆盎前言中国历代祖师、高僧和大德居士们关于净土的著作虽然仍然有很高的价值,但是对于当今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却难以表述,再加上古人的著作都是用文言文撰写的,对于今天大多数的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