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不杀

  距离王舍城约五百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山中住着一户人家,他们以打猎为生,信仰的是牛鬼蛇神,从未见过佛法僧三宝。

  有一天,佛陀路过此地,他们一见到佛陀,立刻被佛陀的光明相好摄受,欣喜的向前顶礼。佛陀为他们讲说杀生的罪过及护生的福报,大家听得非常欢喜,于是来到佛前,告诉佛陀:「我们是山野小民,平日以打猎为生,但是我们想供养您一餐饮食,希望您能接受。」

  佛陀说:「肉食为佛法所不允许,我已经用过饭了,你们不必再为我准备饮食了。」

  接着佛陀又说:「人生在世,能够吃的东西太多了,为什么不找些有益身心的食物来吃呢?你们杀害生命来维持自己的生命,死了是会堕落恶道的,对修道有损无益啊!人吃五谷,要悯念畜生和水族等的生命,它们也爱惜自己的生命啊!你杀害它们来养活自己,这种祸患是无穷的,慈悲不杀生,才能生生世世无灾无殃。」

  佛陀又说了一首偈语:

  为仁不杀,常能摄身,

  不遭横死,所适无患。

  不杀为仁,慎言守心,

  不遭横死,所适无患。

  垂拱无为,不害众生,

  无所娆恼,死生梵天。

  常以慈哀,净如佛教,

  知足知止,是度生死。

  大家听完佛陀的开示,都非常欢喜的信仰了佛法,并且改以种田为生,从此不再杀生造业。

  八正道中的正命,就是正当的职业,以杀生为业是佛法所不允许的,譬如贩卖毒品、刀枪,或者以杀戮众生为谋生的职业。因为以杀害众生的生命来养活自己的色身,是断慈悲种,招感恶业的恶行,智者所不为也。

点我:

相关文章

因一念之差,他的命运悄然的改变

因一念之差,他的命运悄然的改变

  从前有个人叫元自实,他对缪材有恩,可缪材却忘恩负义,做出很对不起他的事情。  元自实感到愤恨不平,天未亮就带着刀,准备要去杀死缪材。  路上经过一座庵堂,庵主轩辕翁是位有道之士,很早就起来诵经...

印光大师:食肉之人,虽不亲自杀,亦难免杀业。劝

印光大师:食肉之人,虽不亲自杀,亦难免杀业。劝

又智本既能持月十斋、年三斋,何不长斋?食彼之肉,养我之身,人固习而安之。试一反思,则将战惧不安,况实杀之食之乎?《孟子》谓:“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夫与子皆长斋...

净空法师:念经、打坐、念佛是不是修行?

净空法师:念经、打坐、念佛是不是修行?

 所以佛门讲到修行,行是什么?行是行为,修是修正。我们就明白了,我们的行为犯了过失,犯了错误,把这些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念经是不是修行?打坐是不是...

悟道法师:理念是开智慧,事念得三昧

悟道法师:理念是开智慧,事念得三昧

理念是开智慧,事念得三昧,三昧就是得定。虽然有事念有理念,事念理念要怎么念法?到底是什么境界?《弥陀经疏钞演义》里面讲得非常清楚。《疏钞》告诉我们,理念就是明理,...

昭慧法师:佛教与社会运动

昭慧法师:佛教与社会运动

佛教与社会运动 释昭慧老师 ●一、前言●二、社会运动与佛教●三、社会运动的体制改造 ●四、社会运动的思想改造●五、由少数“先知”到多数“民意”●六、社会运动...

希阿荣博堪布:事情过去了,就不要太烦恼、太生气

希阿荣博堪布:事情过去了,就不要太烦恼、太生气

文:希阿荣博堪布什么是快乐?痛苦消失就是快乐。快乐就在身边,可是我们要么因为心不够静,察觉不到,要么因为它转瞬即逝,我们来不及感受。快乐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很多条...